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力友3月23日报道,最近湖南科技大学宣布了一个决定,学校根据食堂收款机的流水大数据,统计分析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在食堂就餐消费情况,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每餐平均消费低的学生发放餐补。补发餐费学生无需申请,学校确认人选后,不公布名单,悄悄将补助打进学生餐卡。报道说,学校的餐补每年分四次发放,安排在3月、5月、9月和11月,每次发放二十五万元左右,全年计划发放一百万元。这所大学还表示,就餐消费统计数据,将作为贫困生评定与调整的依据之一,学校将通过多种手段,不定期核查餐费补助发放对象的相关信息。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经过核实后,学校还将有针对性地再行资助。
湖南科技大学的这种做法,让贫困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领导暖融融的人性、沉甸甸的关爱。这所大学的领导,以靠实到位的举措,把大数据资料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学校通过饭卡消费数据,掌握学生的生活状况,避免了闭门造车,盲目补助,更杜绝了人情补助、关系补助。这样做,能够让真正贫困学生享受到资助政策的关怀和温暖。
另一方面,这个学校在餐补问题上,以食堂消费大数据说话,不搞个人申报、层层审核、校内公示,保护了学生的隐私,维护了学生的自尊,这是对贫困学生人格的尊重、未来的关心。
我们平时总是在说“厚德载物”、“爱生如子”,在让贫困学生吃饱饭、保证身心健康成长这件事上,学校管理者的大爱情怀得到了充分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大数据〞这种资源和概念应运而生。由于许多商家通过大数据收集消费者信息,不遗全力地狂轰滥炸,强推广告,甚至还有个人或平台通过大数据盗取个人信息,牟取利益,以致人们一想到大数据技术窥探个人隐私,总是心有余悸,谈虎色变,这让大数据技术蒙受了不白之冤。
大数据本身是无辜的。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社会管理者和行业专家利用大数据分析资料,了解下情,科学决策或建言献策,给人们带来福祉,这绝对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再好的喇叭,吹奏的人心眼不能黑,嘴巴不能歪。心术不正,歪着嘴吹,喇叭再好,也吹不出动听的曲子。以大数据为工具,牟利营私,只会为人们所痛恨,所不耻。
由湖南科技大学的做法,想到了经济学家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术语,叫做“剌激消费”,或者“启动消费”,听到这些话,总觉得说这话的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究其实,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消费,是不需要别人去“启动”的,也无需谁去“刺激”。谁的“饭卡”里有钱,都懂得把肚子填得饱一些,都想尝尝美食的滋味,除非患了“厌食症”,是没有人与自己的肚皮和味蕾作对的。谁的兜里铜板叮当作响,不愁房贷,不愁孩子教育花费,不愁看病吃药,都会买一些好的衣服,把自己穿得暖和些,装扮得体面些。断然不会有人硬要和自己过不去,让自己吃得差、穿得丑、住得挤,硬是不去花钱消费,有意让管理者和专家们误解他们“不会消费”、“不愿消费”,给别人抹黑丢脸,让人面子上过不去。(2023年3月2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