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答案之书就是一本黑黑的厚厚的书籍,每页写着几个字,使用方法是:把书合着放在手上、膝上或桌上,花10-15秒集中想你的问题,问题要具体(如我应该申请这个职位吗?)想象或说出你的问题,随机翻开一页,打开那页就是你要的答案,可以不断重复以上步骤。有人说这跟占卜、星座没什么差别,但有时候往往答案给了你继续的动力,蔡崇达《皮囊》中有个片段大致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有可能接二连三坏事不断,便会让我们心神不安,假如有种方式让你知道了,坏事有多久就过去了,哪怕有可能是假的,都会让你心安很多”,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那答案,而是一种并不是安慰的方式来挖掘自己内心的答案,很可能那方式看着就很像是安慰,就如古人所说“瑞雪兆丰年”。
瑞雪兆丰年(via 网络)有时候这种感觉很像做菜,当尝试一道新菜,出锅前试试味道,总感觉少了点意思,缺了点口味,想到极有可能是某味料,但又怕加进去就毁了这百分之八九十,这时可以去找菜谱,虽然同一道菜的菜谱也会有点出入,到总归大同小异,按菜谱起码出锅也是(80-90)%+,于是便会大胆做起来。那做事情偶然性可能会更多一些,此刻有能力、经验傍身,自己的猜测后就需要有把手能够推一下,可能答案真的就浮出水面。
烹饪的门道(via 网络)并不是说在推崇《答案之书》,而是印证内心想法的勇气,外部助力/内部推动,方式不同是踏上不同道路的可能性之一,结果极有可能不如你所愿,因为答案不是唯一解。
《答案之书》(via 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