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后来的我们》:这是个俗滥老套的故事,却意外的很美好

《后来的我们》:这是个俗滥老套的故事,却意外的很美好

作者: 苏冰山 | 来源:发表于2018-06-24 22:24 被阅读71次

《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由于对国产青春片的失望,我并没有买票去影院看。最开始在2011年,九把刀拍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爆火,许多人开始回忆青春、追悔流年,“沈佳宜”这个名字一夜间成为初恋代名词。之后2013年赵薇导演了《致青春》,这部电影以6000万成本收获7亿多的票房。也正是这部电影,引爆了国产青春片的投拍热潮,国产青春片开始层出不穷,每年都没有断档过。票房也都达到了几亿的成绩,但口碑却逐年下降,成为大家吐槽和段子的灵感来源。分手、出轨、堕胎、车祸、出国等元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在此类影片里,导演和编剧企图用浓墨重彩的浮夸故事赚取大家的热泪和票房。但当观众熟知青春片万年不变的套路之后,青春片变得索然无味,渐渐被观众唱衰,一个接一个的扑街。

我本来以为《后来的我们》,也只是这样一部,一边把刘若英的经典歌曲《后来》当噱头一边用着人气演员、故意把故事写的曲折扭曲以追求高票房的烂片。再加上《后来的我们》上映后不久就陷入退票门,被多方质疑故意刷票制造假票房。所以我几乎认定了这是一部“导演要硬拍但又输不起”的烂片,也一直在暗自庆幸没有去支持票房。

直到昨天我发现各大视频网站上都有这部电影的资源了,才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觉得这部电影虽然还是一个很俗滥老套的故事,但里面的信息量很大。而且这部电影很可贵的一个点在于,它真的很真实。刘若英说:“我想拍一个给所有人看的电影,片中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我不敢断言看过电影的全部观众都能感同身受,但大部分毕业不久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应该是能有所共鸣的。

《后来的我们》最终票房是13亿。

一 爱情从不玄幻,爱情只是我和你

看完电影开头的前30分钟,我几乎认定了这应该又是个狗血老套的故事。男主(以下称见清)人设是单细胞热血有梦想又体贴善良的高颜值大学生,女主(以下称小晓)人设是抽烟喝酒打牌骂人没文化又心心念念想要傍大款嫁入豪门的社会老油条。(在这一点上我似乎看到了《左耳》里许弋和黎吧啦的影子。)总之套路看到这里,似乎又能一眼看到男主被好特别好不做作的女主打动、女主改邪从良强行洗白然后两人在一起但是又因为堕胎或者出轨其他原因分手撕逼的结局。虽然人设没有新意,但故事却并没有这么发展。

见清和小晓在回乡的火车上相识,发现彼此是老乡。春节后两人回到北京工作,一直保持着联系。在一次小聚上,小晓向见清介绍了自己的男朋友孙某,孙某是个法学博士,在国家地震局工作,公司会分福利房。见清看着一脸得意的小晓,便向她泼冷水:“你喜欢他吗?他这长相你说他是你老爸我都信。他对你好吗?能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吗?”而一心只想着北京户口、福利房的小晓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手中已经握住了幸福。

但正如现实中,不是每个灰姑娘都能变身成公主,小晓因为学历太低,被孙博士他妈一阵diss,而孙博士又是个妈宝,丝毫不敢忤逆他妈,于是女主人房两失,窘迫的搬进了见清的出租屋里。

与见清“同居”的小晓很快就找到了新男友。新男友是国企某高管,在北京有房子而且很快能升处长。小晓开心的以为自己很快能搬进大房子里,过上阔太太的生活。跨年当天,见清和小晓一起在地下通道里面摆摊卖碟,小晓向见清炫耀新男友送给自己的手机。见清再次机智的看穿了一切,他问小晓:“你男朋友怎么没陪你跨年啊?”小晓回答说他很忙有很多应酬后又说“过年哪来的应酬?”

最终事实正如见清的判断,小晓的新男友已有家室,小晓无知的被小三了。

于是在万家灯火的跨年夜,两个事业失败婚恋无果的北漂,在狭小零乱的出租房里猜拳喝酒,抒发着对新一年的豪言壮语,笑着笑着哭出了声。

然后两个人,就发生了关系。

其实很好理解,崩溃和悲伤这两种情绪,很容易会让人在深夜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在没有人回应你的谷底,在意志得不到支撑的深夜,理智被黑暗吞噬,灵魂被时间流放,空无一物的躯体就开始放纵的喘息。

日剧《不结婚》中,大龄未婚的女主也因为焦虑和崩溃而差点接受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的求婚。几近绝望的她觉得,只要有人喜欢自己就好了,只要有个人可以让自己依靠,就足够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真正的所爱并不重要。

放弃,远远比坚持容易的多。

而睡过之后,小晓就消失了。见清攥着手里还温热的早点打电话质问小晓,小晓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以后还能做朋友吗?”。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此处“纯情好青年被社会女油条抛弃”的戏码的意义。或许此时的小晓虽然喜欢见清,但仍然对傍大款还有所执念吧。

不久之后,小晓知道见清为了替自己出气对欺骗她的渣男大打出手的事,此时此刻见清的好一瞬间仿佛如海浪般涌上小晓的记忆:

见清丝毫不顾自己电脑店的盈利,一直为小晓的电脑店引流;

在小晓被渣男抛弃无家可归后,见清收留了她;

见清如同娘家人一样,质疑和担心小晓每段不靠谱的恋情;

见清不做生意陪小晓跨年;

见清维护小晓,对欺负小晓的人破口大骂大打出手。。。

看清这一切的小晓终于放下了“傍大款”的这个人生目标,开始和见清过着“贫贱夫妻”的小日子。

热恋的时候总是最美好的,不顾一切的说着海誓山盟,仿佛誓言说出口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成真了。悲惨的两个人在一起互相取暖,好像就真的发生了奇妙的反应,产生了幸福这种稀有物质。

故事到这里,似乎见清和小晓会这样甜甜蜜蜜的生活下去。但是就像一个疑问句的答案,它可能是肯定也可能是否定,幸福如果能轻易的得到,那一定是我们太自以为是的高估人性和命运了。

又是一年春节,见清回家过年,刻意隐藏自己在北京不得志的事实,在同学面前打肿脸充胖子。却被同学识破,遭到同学鄙视。见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倔强的不肯对自己失败的人生认命,事业却事与愿违的始终没有起色。于是他越发失意,性情大变,暴躁易怒,渐渐进入了自我厌恶自我放弃的恶性循环。为了逃避同乡的嘲讽,甚至把父亲独自留在家乡不回家过年。

而因为爱上见清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的小晓,却默默的为他做了很多事。在见清入狱无法回家过年的时候,小晓回到他家照顾老人为他撒谎打掩护;为了给他俩减轻压力,小晓重新找了份售楼的工作,也不再随便勾搭有钱人了。

为一个人愿意打破自己固有的原则,才是真正爱一个人的表现。

比如说,一个女生本来不喜欢身高矮的男生,但有一天她接受了一个比较矮的男生,甚至觉得,其实矮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又或者,男生本来不喜欢胖胖的女生,但突然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女生让他觉得,其实胖胖的,也很可爱。《恶作剧之吻》里,袁湘琴患有夜盲症,睡觉必须留一盏夜灯,而江直树是那种房间必须全黑才能入睡的人。可是直树因为爱湘琴,一直都为她留灯。有一天,湘琴问他:“你不是有光的话会睡不着的吗?”江直树回答说;“没关系,我习惯了。”就像小晓之前一直想要大房子,可是和见清在一起之后,这些都无所谓了。

小晓一直在努力,可是见清却依然日复一日的颓废下去,天天宅在地下室双目无神的打游戏。

小晓对这样消极的见清感到失望,终于提出了分手。而见清,却连挽留的勇气也没有。

我一直觉得发生矛盾之后不做任何讨论扭头就走是非常冲动和愚蠢的行为。很多时候,只要双方平静的分析整个事件,我相信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得出共识的。就算无法达成共识,把事情说清楚了再离开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可能大多数的爱情是真的没有理智可言的吧。见清和小晓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分道扬镳了。分手之后,见清破釜沉舟终于研发出了一款风靡大街小巷的游戏,他也因此谈成了合作、赚到了钱,在北京买了大房子,成为了成功人士。

可是小晓却说:“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我了。”

两个主人公在车里相拥而泣,表达着自己错过了对方的惋惜。小晓说“我一直都很爱你”,而已经娶妻生子的见清只剩沉默的流泪。

也许不是不爱了,只是谁都知道已经不能回头了。所以我们假装自己不爱了,在内心深处一直自欺欺人,最终连自己都信以为真。爱情里,总有一些不见天日的秘密。

就像“来日方长”这个词是个大谎言,只会给人带去虚妄的幻想和等待,这个世界上也从来没有“如果”。我们无法一直用“如果”来安慰自己以求一份心安理得,我们只能细细的审视过去,从过去经历的废墟里找到新的力量,变成自己的铠甲,再重新开始。

希望前任过得很好,但是,要记得比我过得差一点,一点就行。

二 北漂族并不苟且,是谁给了你卖惨的勇气?

(梁静茹吗?)

《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两位北漂,所以整部电影对北漂族的生活也进行了大量的刻画。电影的本意大概是想和北漂族取得共鸣,然后收获一个好口碑吧。但是,电影讲述的是十年前的故事,而2018年的北漂们,不一定能找到共鸣。

电影中,主人公过的都很窘迫。见清住在隔音很差的隔断房里,小小的一个房子隔出了七八户。房东因为亲戚要来住,不由分说的就把见清和小晓赶走了,导致见清和小晓匆匆忙忙的搬进了便宜的地下室。又因为打车太贵,“打一次车能吃两顿饭呢”,小晓坚持要坐公交。他们每天都在吃泡面拌酱。

直到今天,大家都觉得漂在北上广的工薪族过的特别惨。所有人都在苦口婆心的劝告年轻人说:“待在外面干嘛呢?工资全给房东还房贷了。回来考公务员吧。”

一线城市每天的交通早高峰简直就是反人类的拥挤,你如果不提前一两站挪动到地铁口,你真的就会被困在人流里,无法下车。上班族们在地铁里打哈欠,面对每月的房租水电;看剧或电影下饭,偶尔吐槽烂片;对暧昧感到厌倦,笑纳远方的挂念。这些都不叫惨,这些叫做正常,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其实,北漂族的生活没有那么糟糕。以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我短暂的一年北漂生活中,唯一头疼的事情是找房子和搬家,而且这两件事其实也就是“花钱买服务”的问题,不过就算你花钱了,这两个过程中还是会有无法避免的繁琐程序存在。除此之外,我不觉得北漂艰难。我身边的朋友似乎过得也都不差,没有人在住隔断间,也没有人哭喊着要收拾东西回家乡。

相反的,网络上“北漂卖惨”的文章永远占据着热门,文章下面永远有一大堆凄凄惨惨的评论。之前我在简书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妈,我不想让你知道,我在北京苟且的活》。我其实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第一,我也在北京,但我一点也不苟且,我活的挺好的。第二,我一向不喜欢这样哗众取宠以卖惨来吸睛的文章,即使你现状真的很惨。苦楚向家人好友倾诉就好,然后继续努力。

我喜欢听过来人用云淡风轻的口气说:“我之前过得真的很艰难,但是你看,我都熬过来了。现在的我一切都挺好的。”我佩服劫后余生的一笑而过,反感大难临头的哭哭啼啼。

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虽然的确没有“北京土著五套房”的安逸,但真的并不凄惨。我能理解过往北漂的艰辛,但也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昭告天下。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漂族也并不苟且。

就算给我整座北京城,也不如我自己的小家

(反正你也不会给我。)

有朋友看这部电影后深受触动,哭的稀里哗啦,但是我全程几乎都面无表情。只在看到见清父亲年老视力退化后,给小晓写信时把头俯的低低的,眼睛都快要贴着信纸的这一幕时,鼻子一酸,眼眶有点湿润。

之前的青春片,都没有对家人、对亲情有过多的刻画,甚至在女主堕胎时,双方家长也没有露面。而《后来的我们》对见清的父亲有很多的刻画,这些镜头非常的真实,也非常的感人。见清父亲说过的话,我相信,你我都曾在自己的父母嘴里听到过。

每年春节,见清父亲都会给见清做很多好吃的让他带回北京,而现实中的父母也是这样把家乡特产甚至水果奶粉都不厌其烦的塞进子女的行李箱里,完全忽视如今强大的快递系统和北京无数的大型购物超市。而“外卖”更是受到所有家长的诟病。

在见清酒后闹脾气一气之下要回北京的时候,见清父亲也没有拦他,只是叮嘱小晓等他酒醒之后再让他开车。见清因为事业失意担心自己被老同学笑话,于是决定不回家过年,见清父亲也没有什么怨言(说实话我都很想批评一下见清过年不回家的这个态度)。

见清创业成功后,在北京买了大房子,想把父亲接去北京生活。见清父亲是这么说的:“你们年轻人搬过去就行了,高高兴兴的,不用照顾我啊。我什么时候用你照顾过。我身体好好的生什么病啊。那是你的好日子,我都好日子就在这。你以为你有俩钱就可以安排别人生活?你爱回来不回来,我不去。”

我不确定是因为老人家对家乡根深蒂固的眷恋,还是他根本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导致他不想随见清去北京。但是我真真切切的被这个老人家感动了。在见清父亲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众多中国父亲的影子,同样的不肯离开家乡,同样的一辈子用他自己的方式为子女操心。

对见清父亲之后的生活,影片没有进行过多描述,但我希望结局是见清父亲去了北京和见清一家三口一起生活。我无法想象一个年迈老人独自在家的晚年生活,这太残忍了。但我也无法苛求见清放弃起步不久的事业和北京良好的教育条件回到家乡重新开始。

好在我身边的大多情况,都是父母跟随子女来到北京一起生活。父母一般都会选择让步。很多人对于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十分恐惧,但其实,这也只是取决于你跟谁度过这一生而已。如果是和家人以及自己喜欢的爱人朋友在一起,那么这种一眼就能看得到未来的安心日子,也未尝不失为一个好的选项。

四 后来的我们

陈奕迅为这首歌演唱了插曲《我们》,歌词里有一句是:“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

“后来”这个词,带着点“时过境迁”的意味,而“遗憾”,本身就让人遗憾。电影里说:“幸福从来不是故事,不幸才是”,但是我觉得,幸福本身也可以是一个有着happy ending 的好故事。

希望每个人都能活成一个幸福的好故事。

别让自己再掉眼泪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苏冰山:不好意思,文章里忘了注明,特在此注明“图侵删”。

本文标题:《后来的我们》:这是个俗滥老套的故事,却意外的很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nj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