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香港主题电影展首站北京,终于有幸在大银幕上看到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半边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发轫于年轻一代的香港电视台导演之中。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导演和优秀电影作品,风格各异,有商业如徐克,亦有文艺如许鞍华;个人认为其中最特立独行的,当属方育平。

不同于常规认知中的电影拍摄,方育平一贯坚持以纪录手法拍摄现实题材,演员上也多选择非专业演员,拍摄中也多即兴为之。“因为我始终是读新闻与传播出身,多少受了新闻工作是社会的良心、要公正客观地揭露社会黑暗面等理想的影响”。
电影于他而言,更像是试探 “真实与艺术”界限的试验记录,每一部作品都来源于导演本人对现实的有感而发,《父子情》、《野孩子》是,《半边人》亦是。

《半边人》的诞生是为了纪念方育平导演的好友,戈武(张松柏原型);饰演女主阿莹的许素莹也正是原型本人。
影片《半边人》的主人公卖鱼女阿莹终日在鱼档忙碌,感情生活也不顺利。为了更好的生活,阿莹前往电影文化中心做工读生,在课上认识了由美国返港的戏剧老师、导演张松柏,二人由此发生种种故事。最后,张松柏为了治疗腿疾返回美国,阿莹也因为这一段经历开启了新的生活。

故事其实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剧情转折起伏,好像所有事情都这样简简单单就发生了,平常如一日三餐。要讨论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似乎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梦想、爱情、生活、家庭。
实际上,本片的最大意义,在于影片处理手法和内容在真实感上的高度统一,影片很多场景人物都不做事先安排,而是依照原貌而行,让故事自己走出来。除了是导演一贯的艺术坚持外,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再现生活细节,接近生活原貌,也就保证了影片的真实感。当没有了演的痕迹,故事自然就真了。

张松柏(戈武)在坚持艺术与平衡商业间来回撕扯是真,阿莹在现时的困顿与未来的憧憬间挣扎是真;环顾今时今日华语电影,最真的还是那句“中国电影给你们搞成这个样子,连个片子都不规规矩矩放”。恐怕导演本人也没料到,二十多年之后,竟然一语成谶。

第一次看时还是学生,当时只是感叹艺术的道路果然艰难;时隔近两年,第二次看,终于有机会坐在影院认认真真再看一次,终于可以稍稍领悟到一些导演对影片倾注的良苦用心,更加佩服导演本人对艺术的一贯坚持;不知第三次看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作者:禧福道小lu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