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消零日记
如何更好地进行对话描写

如何更好地进行对话描写

作者: 培根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8-01 22:34 被阅读0次

    今天主要说两个主题:

    一、小说中常用的四种对话形式及其标点符号的使用

           之所以要写章内容,是因为发现很多朋友连这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大家看书的时候肯定遇到过有人错用标点的情形。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这个小小的错误,就会让他跳戏,并且对作者作出负面的评价。

           对话由两个部分组成:说话的内容和提示语。

           说话的内容:就是指某人说的某话。提示语:就是起提示作用的句子,起提示的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怎样说的等内容。

           根据提示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对话的形式也相应的分为四种。对话的四种形式,各自使用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

           第一种形式: 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后面用冒号,说话的内容双引号。

           错误示范:陈二狗看到了他,笑着挥手招呼道,“大明星,你怎么这么闲,电视剧不用拍了吗。

          “招呼道”后面的逗号错误,应改为冒号。“后面怎么这么闲”“电视剧不用拍了吗”后面的标点也应改为问号。

           正确示范:陈二狗看到了他,笑着挥手招呼道:“大明星,你怎么这么闲,电视剧不用拍了吗?”

           第二种形式: 提示语在中间,前面一对双引号,提示语后面用逗号,后面一对双引号。

           错误示范:“ 啊?”江寒吃惊出声,以为自己听错了。“老先生,您,您说什么?”

           “以为自己听错了”后面的句号使用错误,应改为逗号。

           正确示范:“ 啊?”江寒吃惊出声,以为自己听错了,“老先生,您,您说什么?”

           第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后,说话的内容用引号,提示语后面用句号。

           正确示范:王母的脸上开始抽搐。“搬给他。”她说。

           第四种形式:没有提示语,说话的内容用引号。

           正确示范:“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四种表达形式,其实都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作用各不相同,大家在看书的时候,要多多揣摩一下:为什么会用这种,而不用另外一种?

           例如第二种形式,可以将一句话拆开,中间可以插入说话人的动作和神态,然后再继续说话。

           当然,现在很多写得比较白的文章,很多直接就只用第一种形式,并且没有任何的说明描述词语。

           例如:金葵花:“我家条件很差,所以我想赚点钱减轻家里负担,哪怕一个月只能赚一千块也好,可是我写出来的东西好像没人爱看,我妈又怕我耽误学业,我现在也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王日天:“那简单啊,刚好我这里还真有个挺好的创意,但是我自己没时间写,我给你出钱你给我写得了,咋样?”金葵花:“啊?真的吗?那你打算出多少钱呀?一千个字有五块钱吗?”

           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或者说比较偏小白文的做法。

           我个人是倾向于四种形式穿插使用,这样读者看着不会单调,就如同书法一样,要给读者产生一种“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摇曳动荡、变化多姿”的美感。

           对话枯燥,多半是缺乏潜文本。

          人们说话不是有啥说啥,相反,人们经常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可能是害羞,可能是嘴笨,也可能就是坏心眼骗人。

          心里想着“我爱你”,嘴上说着“我讨厌你”,心里想着“我恨你”,嘴上说着“老板英明”。

          当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读者就会兴致盎然地看下去。

           列如……你不能写:男:我爱你,别离开我。女:不,我要找富二代。你得写:男:明天你生日,我买了排骨、八角、莲藕,做你最爱的莲藕炖排骨……明天早点回来?女:明天他请我去米其林。男:那我放冰箱里,后天再做,好不好?女:后天我们去马尔代夫玩。男:……女:以后别联系了。

           把对白的真实意思藏起来,让人物说真话,说人话,说日常会说的话。当潜文本结合上下文时,才会真正显示出效果。

           比如:王二,你爱我吗?这是一句普通对白。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撒娇地挽住邻居男孩的胳膊:“王二,你爱我吗?”潜文本:给你一个讨好我的机会,快说甜言蜜语啦,大呆瓜!恋爱、见父母、结婚、装房子、争吵、出轨、离婚。一纸离婚协议书摆在桌上,她红着眼,看着前夫,:“王二,你爱我吗?”潜文本:你这混蛋,老娘瞎了眼才看上你!但是……只要你撒句谎骗骗我,我就会相信呀。后来,男人去世,她也老了。有一天她在院子里晒太阳,日光凝固,没有风,她透过老花镜看天空,忽然自言自语:“王二,你爱我吗?”潜文本:混蛋,我想你啊。这就不普通了。

           对话:对白要口语化。对白多为短句,完整句子少。不要用对白交代情节。用对白引爆感情。如果读者根据上下文能够判断语气,就不要描写语气。

           例:(节选自刘恒的《贫嘴张大民》。张大民的妻子分娩后没有奶水,张大民给妻子炖王八催奶,妹妹认为大民娶了媳妇忘了娘。)

           “本来就是!整天鱼啊鱼啊,吃了多少鲫瓜子了?你给咱妈买过吗?咱妈半年都吃不上一回鱼!又来王八了,成皇后了!你心那么细,买好的吃也想着妈点儿,比什么不强!我来什么劲了?我就是看不惯!”“妈又不下奶!”“可妈是妈。”“我上个月刚买过一回鱼。”“那不叫鱼!”“就是鱼,是带鱼!”“比表带儿宽点儿有限!”“那也是带鱼!”“还是臭的!”“不赖我,我钱不够!”“买王八够!”“二民,你跟我来劲!”非常非常口语化,读起来脆脆的。

           原文:二民愤怒地说:”那不叫鱼!”大民提高音量:“那就是鱼,我买的是带鱼”效果就差很多。

           对白训练办法:记录一段真实对话。真实对话往往啰嗦,记下来,并删改。剧情为主的文,把对白与叙述比例压到3:7。

           例:(节选自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灯盏是老汪的女儿。)灯盏又来玩缸。溜边溜沿的水,她踩着缸沿支叉着双手在转圈。老宋被她气惯了,不再理她,套上牲口到地里耙地。等他傍晚收工,发现灯盏掉进水缸里,水缸里的水溜边溜沿,灯盏在上边漂着。等把灯盏捞出来,她肚子已经撑圆,死了。      

           老汪和老婆闻讯赶来,老婆看了看孩子,没说别的,抄起叉子就要扎老宋。老汪拉住老婆,看着地上的死孩子,说了句公平话:“不怪老宋,怪孩子。” 又说:   “家里数她淘,烦死了,死了正好。”   那时候各家孩子多,死个孩子不算什么,老宋赔他两斗米,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一个月过去。赶上天下雨,老汪让徒儿们自己作文开篇,自己对窗外的雨丝发呆。想到下午不能再开篇了,应该描红,便回家拿红模子。红模子在针线筐下压着;拿到了,又找窗台上的砚台。拿砚台时看见窗台上有一块剩月饼,还是一个月前,阴历八月十五,死去的灯盏吃剩的。月饼上,留着她小口的牙痕。这月饼是老汪去县城进课本,捎带买来的。同样的价钱,县城的月饼,比镇上的月饼青红丝多。当时刚买回。灯盏就来偷吃,被老汪逮住,打了一顿。灯盏死时老汪没有伤心,现在看到这一牙月饼,不禁悲从中来,心里像刀剜一样疼。放下砚台,信步走向牲口棚。喂牲口的老宋,戴着斗笠在雨中铡草。一个月过去,老宋也把灯盏给忘了,以为老汪是来说孩子在学堂捣蛋的事。谁知老汪没说孩子子,来到再一次新换的水缸前,突然大放悲声。一哭起来没收住,整整哭了三个时辰,把所有的伙计和东家老范都惊动了。   

           哭过之后,老汪又像往常一样,该在学堂讲《论语》,还在学堂讲《论语》;该回家吃饭,还回家吃饭;该默写《长门赋》,还默写《长门赋》;只是从此话更少了。徒儿们读书时,他一个人望着窗外,眼睛容易发直。三个月后,天下雪了。雪停这天晚上,老汪去找东家。东家正在屋里洗脚,看老汪进来,神色有些不对。忙问:“老汪,咋了?”   

           老汪:   “东家,想走。”   

           东家吃了一惊,忙将洗了一半的脚从盆里拔出来:“要走?啥不合适?”   

           老汪:   “啥都合适,就是我不合适,想灯盏。”   

           东家明白了,劝他:   “算了,都过去小半年了。”   老汪:   “东家,我也想算了,可心不由人呀。娃在时我也烦她,打她,现在她不在了,天天想她,光想见她。白天见不着,夜里天天梦她。梦里娃不淘了,站在床前,老说:‘爹,天冷了,我给你掖掖被窝。’”  东家明白了,又劝:   “老汪,再忍忍。”  

           老汪:   “我也想忍,可不行啊东家,心里像火燎一样,再忍就疯了。”   

           东家:   “再到牲口棚哭一场。”   

           老汪:   “我偷偷试过了,哭不出来。”   东家突然想起什么:   “到野地里走走。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老汪:   “走过。过去半个月走一次,现在天天走,没用。”   

           东家点头明白,又叹息一声:   “可你去哪儿呢?早年你爹打官司。也没给你留个房屋,这里就是你的家呀。这么多年,我没拿你当外人。”   

           老汪:   “东家,我也拿这当家。可三个月了,我老想死。”   

           东家吃了一惊,不再拦老汪:   “走也行啊,可我替你发愁,拖家带口的,你去哪儿呀?”   

           老汪:   “梦里娃告诉我,让我往西。”   

           东家:   “往西你也找不到娃呀。”   

           老汪:   “不为找娃,走到哪儿不想娃,就在哪儿落脚。”

           灯盏死去的部分,几乎没有对白,只有一句“不怪老宋,怪孩子”。如果把灯盏妈和老宋吵架的片段的对白也写出来,就不会有这种感情力量。后面老汪与东家对话,每一句都是一个小炸弹,砰砰炸读者的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更好地进行对话描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nr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