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行事匆匆,所图为何?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捷,也将人们带入了快餐消费的时代。
十五秒的短视频、零容数十字的文案,常使我们产生学会了一个披巧、掌握了一些知识的错觉。
从而造成我们的认知水平在往只浮于表面,长此以往就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一一任何知识都无法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常常觉得自己什么都了解,但稍微深入,便“一问三不知”。
中国好声音有一季的冠军叫赵雷,如果大家不了解这个名字,那肯定都哼过他的《南山南》和《成都》这两首歌。
节目导师曾在海选中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民谣,他这样讲道:“现在的很多音乐都打着流行的名号改个调,套用个歌词模板便发行出来赚取名利,就像我们吃的快餐食品只能填饱肚子。而民谣则像小米粥一样能够温暖我们的身体,直击心灵”。
这也是为什么民遥这个曲种突然间火了起来的原因。
人们不再沉迷于听觉上低音炮和重金属刺激,开始思考歌曲带给我们的意义与感受,从而转身向更多的实力歌手的作品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同样在文学方面,如果让你列举几位国内文学巨匠,大家都能不假思索的说出:朱自清、鲁迅、老舍、冰心等名字。
再追问下去也能答得出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荷花池、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车夫等更为详细些的内容。
但我们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何不在此列?
可能有人会说莫言我们也知道啊,那请问还知道什么呢?怎么知道的呢?抖音还是头条?
我们通过互联网、短视频了解到莫言老师的代表作品有《红高粱》、《蛙》、《生死疲劳》,但我们能熟练的说出书中的内容吗?
莫言所获得的成就如此之高,为何我们却只了解只言片语,无法道出书中的内容呢?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我们的观点—一莫言老师身处于快餐时代。我们钦佩并肯定莫言老师成就的同时,是不是也不该否认自身的浅显与无知呢?
近代文学巨匠的作品我们接触于学生时代,是互联网还未将社会带进快餐消费的时代。
我们像一张白纸,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会想象、会憧憬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性格和景象。
《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既描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而又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更寄托了作者对这片荷塘的喜爱之情。
鲁迅先生杂文集《战士与苍蝇》中“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这段描写直白入骨,直戳痛点,发人深思。
极具想象力的风景句、极具批判力的警醒句、极具感染力的抒情句,这些都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但相比这些更为珍贵的是我们的思考能力,现在的短视频时代大大缩短了我们获取知识的周期,用最通俗的话语和最直观的画面向我们展示最浅显的知识,因此我们很难再沉下心去思考。
往往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无法印象深刻,因此我们很难再沉下心去思考。
现在,是时候问问自己,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阅读,又有多久没有认真思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