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民以食为天(二十三)

民以食为天(二十三)

作者: 西岭布衣 | 来源:发表于2021-08-08 11:21 被阅读0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当田地空空如也,孕育一片希望之时,农户家家五谷丰登,一片金黄,粮食大囤装满小囤流。

谷穗最先堆到晒坪上,占据了中心的位置,黄色的饱满充斥着每一个老农的视觉神经。经过几天的暴晒,谷穗干冽,正是脱粒的最好时机,父母亲早已准备好了系着绳子的铁滚子。拉着滚子在谷穗上一遍遍的碾过去,谷粒应力而下,一边用木叉把没有脱尽的再一次筛选出来,再一次碾压,直到谷粒脱尽,才停下手。母亲双手又拿起了簸箕,一遍一遍的扇着谷粒,谷糠随风飘落,宛如天女散花一般,瞬间就铺满了晒坪的角落。后来,农人发明了“扇车”,母亲的工作量才稍有减轻,实在是居功至伟。

人家晒坪的裙墙上,房檐下,堆满挂满了黄澄澄的玉米棒,阳光抚摸着它们,风抚慰着它们,水分一点点、一丝丝地逃逸而出,十几天半个月的功夫,已是干嗖嗖的,忙完了地里活儿的父母亲,又开始了掰玉米的历程。秋天就是这样,丢了耙子拿扫帚,没有闲下来的功夫。

掰玉米也是有很多方法的,最初的时候我们是用小板凳配火通,小板凳坐面的中间有一个圆孔,火通从中间穿出去,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斜面,在斜面上垫上一个玉米皮编成的草垫子,坐在草垫上,左手抓牢火通,有时候拿起一个玉米棒,火通对准玉米棒的缝隙,右手拿起一个玉米棒,然后反方向用力的掰下去,玉米粒就会纷纷而下,如果技术过硬的话,一天可以掰上一二百斤;后来我们曾经把晒干的玉米棒装在袋子之中,然后找一根木棒用力的敲打,效率倒是比较高,但损坏是显而易见的;后来,人们改良了技术,把轴承固定起来,在轴承中间焊上铁牙子,把玉米棒从中间穿过去,搅动起来,也可以把玉米掰下来,效率也比较高,损坏也比较明显,最原始的往往是最优秀的,也是最让人放心的。

这时的我们,心里边会看到无边的愉悦,一季庄稼的收获进入了最后的工序,马上就要颗粒归仓了。掰过玉米的玉米棒被丢在了一旁,可别认为它已经一无是处,晒干的玉米棒可以用来烧火,在灶火间可以派上大用场;有的收起来之后可以榨玉米油,我们这里的玉米棒并没有这样的待遇,只有到了大平原地带,才能物尽其力;还有的用来提取木糖醇,当时姚村就建了一个木糖厂,也许是环境危害的缘故,现在已不知所踪了。

千家万户掰玉米声,“哧哧啦啦”响不停,东家呼喊西家应,欢声笑语人家绕,一派丰收欢庆的景象。东家长西家短,哪里的玉米饱满,哪里的谷穗长,种地的心得,收获的喜悦,都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在这样一个山村里,丰收的欢乐,收获的喜悦,被放大着传递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土地虽然是瘦消的,野外虽然是荒凉的,但它却孕育了希望,孕育着饱满;每家每户显得格外欢愉,格外丰盈。

这瘦削和这丰满存在着一个循环,一个周而复始的关系。于是,这个世界就显得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相关文章

  • 民以食为天(二十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当田地空空如也,孕育一片希望之时,农户家家五谷丰登,一片金黄,粮食大囤装满小囤...

  • 儿时的年(二)

    二 民以食为天,居以和为安。吃食准备妥当后,眼看就到年根儿了。先是腊月二十三送灶神,这是我国民间特别是北方地...

  • 年味

    腊月二十三北方进入小年,年味渐浓。 外出的人陆续在小年前赶回家,祭灶是传统风俗。 民以食为天。祭灶的传说里包含了老...

  • 民以食为天

    青岛快递过来的鲳鱼,我用了红烧,太个一只,盘子都装不下 油烧热,然后放生姜,放油,煎一会,在料酒,白糖,酱油,盐巴...

  • 民以食为天

  • 民以食为天👅

    俗话说急性子吃不得热米汤。当你这也不想吃,那也不想吃的时候;当你愁肠百结的时候,来吧,看看这个——

  • 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 健康是生命的调味料,让生活有滋有味;健康是生命的润滑剂,让生活无比流畅。同...

  • "民以食为天″

    食物对人体有三大功能:第一是营养功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七大营养素。第二是满足食欲,满足人对食物的心理需要。第三是防...

  • 民以食为天

    古训云:民以食为天。 话说人类越来越长寿,去掉吃奶的两年,再去掉老掉牙后的若干年,满打满算能正经吃...

  • 民以食为天

    假期享受各种各样的美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以食为天(二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to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