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
读书:关于创作的态度

读书:关于创作的态度

作者: 骑鲸跋浪 | 来源:发表于2019-02-04 20:25 被阅读50次

    ·每周读一本书·

    每次读《读库xx00》就会买很多其他书,例如,我之所以读这本《读库1700》,是因为读了1800后补买了17年的全集。所以谁说六叔不会做营销呢,哈哈,好东西,吃到嘴里,谁能不明白。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的下午,南方冬天的下午,交织着回春的温度和湿冷的空气,就好像中国人过年的时候,总觉得有点热闹里掺杂着复杂,百感交集。

    所以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耳机里放着崔健,2015年那张专辑《光冻》,水平着实不低。过年真的适合听点崔健,中国人过年,要有点摇滚精神,带点爱谁谁的意思,才能愉快。

    不过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耳机里已经换成了The Ink Spots,不用说灵感肯定是来自那篇《辐射》设定集的手记。来自美国黄金时代的爵士乐,像带了滤镜的老照片,唱腔如丝滑,旋律如舞步,纸醉金迷之间的淡淡忧愁,真是太符合春节的节日精神了。

    南方冬日的下午,读这本书,从《一无所有》听到《Maybe》,是个治愈的节日阅读体验,谢谢六叔,谢谢姚仁喜老师,谢谢贺友直老师,对了,还要谢谢特别海桑,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原来竟是旧书里早该认识的朋友。


    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峰回·路转》,姚仁喜老师的闭幕演讲。

    触动我的第一个点,是姚老师讲年轻人问他没有那么好的案子、没有那么好的机会时怎么办,然后姚老师讲了自己的第一个案子:1985年给老板设计电梯间——最后缘分兜兜转转,同一个老板请他设计了元智大学图书馆——每一个大师的Masterpiece都是从第一幅临摹、第一个素描、第一条线开始。

    就好像姚老师说的:我那时候做那个案子,和我做水月道场,是一样认真的。这真的很重要,就好像海桑的诗里说的,“今天是今天的,让明天自己来找我”。

    因为看到姚老师讲这个故事,我又专门把一席去年请BAM工作室设计师做的那个演讲翻出来看,当时我就在现场,听设计师讲他设计国贸桥这个城市景观项目的过程。他们真的花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调研、考察,投入资金买数据和咨询信息,更别提投入了六年时间,才做出了我们看到的结果——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国贸桥的设计项目是没有甲方的!根本没有人委托他们来做这个项目,纯粹是出于好奇(或者是实在受不了国贸桥的交通情况),他们无偿地投入巨大精力时间金钱,做了一个虚拟的项目。

    是不是很有趣?姚老师绞尽脑汁做了一个让自己高兴得不得了的电梯间项目,只赚了几百块钱。BAM更绝,劳心劳力做了一个让自己很开心很想分享给大家的虚拟项目,倒贴一大笔。他们肯定会很谈得来,其他任何一个真心去做创作,想把事情做好的人,肯定也跟他们谈的来。

    就好像好几年前(可能有十年了),九把刀在北大做演讲的时候,说了他写小说一直失败到终于赚钱的故事,然后跟学生们说,你们以为我要讲吃了这么多苦终于把小说卖的很好是写作的意义吗?不是的,写作的意义并不是在于最后卖的好可以交我妈妈的住院费,而是在于一直都很投入去写。(大致意思,真的记不清了太久了)。

    每一个创作者,真正投入去创造作品的人,都应该记住,今天是今天的,一个不赚钱的项目、一个没人买的小说、甚至是一个虚拟的点子,只要能激发我的热情,只要能让我觉得充满斗志兴奋又快乐,就都足够重要,足够今天的我想尽所有办法去实现它。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作者,我们的每一个今天,都是一样值得认真对待,无论明天将会怎样。

    触动我的第二个点,是姚老师讲自己经典的那几个作品是怎么来的,可以算是一位设计师的艺术史了。这个过程读起来,非常愉悦,一方面是美学上的享受,这几个作品都非常美,富有感染力和韵律;另一方面就是精神上的享受了,看到一个艺术家在不断地变化、成长、吸取养分、塑造自己,堪称奇妙之旅。

    从电梯井,到几何动线的元智大学图书馆,再到汉德大楼;从菜市场里的养慧学院,到佛陀纪念馆,再到水月道场。种种变化,如果硬要攀附虚无缥缈的命运,说成是某种“缘法”也无不可,只是我更想强调背后的一条主线:是一个艺术家,在任何或简单或复杂的案子里,都去细心地、用美学感受去设计,如此才能积累足够的知识、营养、创意,最后突破出来“胆识”和“创意”。

    不止于此,姚老师还强调,做创作的人,对于“胆识”和“创意”是永远不满足的,不管觉得自己做的有多好、多久、多累,一旦有一个更好的点子,就要像职业杀手一样“杀人不眨眼”地把原本的东西丢掉。姚老师说这是比“思想”更重要的“自由”,作为读者,我觉得自己读到的是艺术家的饥渴——这种饥渴永远追随在最极限的真与美背后,从不自矜幸苦,从不觉得满足。

    这种饥渴令我联想到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板子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板子最薄的地方钻许多孔。人类文明的两翼,人文与科学之间,其实真的有太多共同之处。就好比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从伟大的创作者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格外动人的,是姚老师讲的那个丹下健三的故事。站在真正的伟大的作品面前,不管过五十年还是五百年,都是一样的“大开眼界、心潮澎湃”。这些我们都懂,又怎么能不懂呢?

    平凡如我,即使没有能力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却不能不心向往之、膜拜之、学习之,并努力将创作者的态度,践行到今生的每一个今天,和生活的每一个此刻中去。


    六叔的演讲一如既往有营养。六叔讲的焦虑太低也是一种焦虑的故事、苏阿姨的故事,都很有启发。另外一个演讲,读书并不是为了成为读书人,虽然主要想给小朋友说,大朋友听了也深以为然: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建立思维方式,去用健康而开放的态度拥抱现代社会和文明,好好活出自己。

    那一篇怀念贺友直老师的文章,非常动人。中国美术馆做连环画展览的时候去看过贺老师的作品,但是当时并不了解,只单纯觉得好看。被六叔讲了贺老师的故事,再去看画,又是不一样的心情——“梗着脖子,有烟火气,且体面”,六叔“梗着脖子”四字用的甚妙。

    另外一篇,写到海桑的,《我们各人都是自己的,相互区别,相互成就》,谢谢六叔感谢海桑(真是绕口)。最重要的是,聂鲁达老师说的“诗不属于诗人,属于需要诗的人”,从诗中获得莫大幸福的我,要谢谢写诗的海桑,也要谢谢把诗集出版带到我面前的六叔。

    大家都说00系列是卖广告的,那最后就说下看完1700特别想要买的书吧:1600目录里提到的《大自然:一天·一年·一条河》、《巴黎烧了吗?》、《万神殿堂》、《绘画当为奇迹》、《我爱你》,都已经摆在我的书架上,其中尤其喜欢《绘画当为奇迹》,给卡拉瓦乔大大打CALL。目录里的《佛说阿弥陀经》、《农禅寺:水月》、《为人文教育辩护》都很感兴趣,找机会要买下来。读库1601-1606的卷首画,王溥绘制的“保家仙”系列实在精彩漂亮,不知道有没有单独出画册?此外还有六叔笔记里提到的《青衣张火丁》、《鉴·战国铜镜纹饰》,属于工作需要的资料书,可以采购。假期如果有空,可以重温下《2001太空漫游》,以配合大刘的《流浪地球》。

    农历年底,新年伊始,读完这本书,感觉安心。

    新年快乐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关于创作的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uu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