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过关于读书的文章,讲到自己的“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更重要的是养成读书习惯,从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入手,先积累一定的阅读量。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唯有源头活水来”在这个细流中给自己足够的滋养。
但是随着阅读量的积累,不同的细流汇聚,有时不免混沌。泾渭分明,但最终汇为一支。因为随着自己知道的越多,越会深深的体会到自己的无知。惶恐于自己的无知。这便是读书的悖论。
记得曾经看过一张图片,一个人脚下无书,蓝天白云下,沐浴阳光,眼前有花有草;脚下有一小摞书,面前电闪雷鸣,漆黑一片,满目荒凉;当脚下有了足够多的书之后,有了高度,拨云见日,曙光一乍现,光明一直在那未曾远离。
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像极了佛教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山在那里未曾远离,只是山前人认知的改变而已。
看到一段话,孔子与子夏和颜渊谈读书境界,子夏讲到了《诗》中的光明与伟大,自己愿意“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亦可发愤忘食矣”。孔子表示了赞扬,表示可与之谈诗,但又说“以见其表,未见其里。
子夏和颜渊有疑问,孔子说道:“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后有深谷,冷冷然如此,既立而已矣。”
只看到读书之喜乐,看来不够,还未体会到进退两难的苦闷。“前有高山,后有深谷”这个比喻简直妙极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前行一步何其难哉;但是退后一步,又不甘心。但是又不免欣然,自己已经站在这里了,高山可观,深谷可怀,也是一直欣慰吧。
孔子的选择肯定不是放弃,而是攀登,毕竟山在那里,自己已立其中。
读书就是这样,偶有所得,欣喜莫名;茫茫然,好像一切又那么虚幻,怅然若失。认知升级的过程,就是看到自己不断犯傻的过程。不免会想,怎么不早点明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与生命,如果早点知道,自己现在早成了另一番模样。一声叹息。
读书之困,知道的越多,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书海茫茫,自己看到的几本算得了什么,不免兴叹。不过我们有常识,知道了肯定比不知道要好,那就以一得以自喜,也好。
所以,还是继续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