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美的沉思》,第十二章山高水长。
1、山水画的形成,伯精的《论山水画》说:"山水画学,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2、从五代以后凡是说山水画,绝离不开"皴"与"点"。皴与点变成了辩认山水画家的记号,皴与点,放回物质世界,是山川中的土壤石质,结构脉理,是客观观察的结果。皴与点,就是个人内心的情绪节奏,是主观的心情流动,是笔的苍疏,萧森,秀润或枯淡,亮墨的沉郁、空明、浓重和淡远。
在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细密而尖锐的毛笔直接触点,构成干燥而坚实的黄土高原上山石壁立的气度,我们远看之时,震惊于突起大山的雄浑苍茫,慢慢近看会被陆续发现的树丛,泉石,行旅,人骡吸引,惊讶于那雄浑苍茫的宇宙山川之中,还有这样微妙但生气盎然的生命,然后我们陆续走进画里,我们看到的是岩石的肌理,土壤的质地,树的筋节…
3、笔墨与诗意,李唐《万壑松风图》中的斧劈皴,为南宋马夏一派高度发展,一种坚硬的水岸石质的结构,逐渐变成自由而潇洒的刷笔,这里头明显的,从自然归纳出来的皴与点,再向更个人主观的"笔"与"墨"过度了。为了诗意的弥漫,客观的落笔要越少越好,因此"空白"出现了,中国画中使世人赞叹的"空白"这么早成熟的出现了,这个"空白"只有中国人知道是"虚","虚"并不是没有,而是"实"的互动。随着中国的文化中心再一次南移,山水画到了水乡泽国的江南,从"山"移到了"水",江天一色,水光接天的景致,逐渐移成了画面的"空白",而绘画的形式一般也从中堂立轴,转变为更多的横卷、册页、扇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