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听蒋勋的电台广播,他每次开头会这样说:
“您现在所收听的是《美的沉思》,我是...蒋勋”。
为什么蒋勋老师在说自己的名字时,要故意顿一下呢?初听之时,我觉得这样说话不连贯又不顺畅,实在有些不解......
直到最近跟随周老师练习语言,学习断句,这才知道,要想说话好听,有太多细节需要讲究。
学会让声音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才能用声音吸引到大家。
比如在台上介绍自己:
“大家晚上好,我是...剑”。
“大家晚上好,我是”,这里可以用一般的音高,很平和的语调说;中间省略号停顿之处,实际上是在吸气;最后声音高出几度,说出自己的名字“剑”。
自己在演讲时,习惯了一个音高,从头到尾用一种语调讲话,语速也是偏急促、少停顿的。
现在看来,这样的表达方法,只会让大家打瞌睡,缺少变化,也就缺乏跌宕起伏的语言美。
当我用录音软件放大了看声音的细节,才发现自己的技术实在粗糙。总体感受是,我不过是为了完成一次上台的任务。
有了变化,说话才会好听,文章才会更好看。
最近重读《倚天屠龙记》,我发现金庸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情节变化、让小说更好看的高手。
在书的第一章,郭靖之女郭襄,因情系杨过,在江湖中四处寻访。
一次,她前往少林,寻访杨过的好友无色禅师,期望能有一丝线索。
通常的作者,可能会直接讲探访无色禅师的经过,然后快速跳过这些不重要的情节,进入张三丰、张翠山、张无忌的主要剧情。
但金庸先生设置了路障,让你看到目标而不得,让寻常事变得不寻常。
郭襄在少林寺外遇到故人觉远,她见老实人觉远和尚被罚挑水,于是和其他少林僧起了冲突,甚至和第一次见面的无色禅师动起手来。
这是第一个变,不直接让双方结识,而是让大家不打不相识。
郭襄从无色那里没有打听到杨过的消息,但她得到另一个消息:十天后,昆仑三圣会挑战少林。
按常规思维,此刻我们应该看到昆仑三圣大战少林群僧才对吧?可金庸不这么写,他继续制造悬念,转而去写郭襄四处闲逛。
郭襄在山中闲逛,偶遇一个引来百鸟集会的弹琴高手,两人弹琴论剑,不免心心相惜。
双方分手后,郭襄再上少林,路上碰到三个武艺高强、来自西域的老者。
大战之日,路遇三个西域高手,毫无疑问,这应该就是昆仑三圣了吧?
对不起,这依旧是普通作者的套路,金大侠再次不走寻常路。
郭襄与三人斗嘴,结果被他们教训。此刻弹琴高手、白衣男子出现,用惊世武功击败三人。
此时悬念揭晓,原来这三人是少林弟子,而白衣男子才是号称昆仑三圣的何足道。
通过前面足够多的铺排,我们终于能看到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了吧?
的确如此,金大侠不负读者的期待,何足道一出手就震慑了少林众位高僧。书中这样写道:
何足道不答,俯身拾起一块尖角石子,突然在寺前的青石板上纵一道、横一道的划了起来,顷刻之间,划成了纵横各一十九道的一张大棋盘。经纬界线笔直,犹如用界尺界成一般,每一道线都深入石板半寸有余。这石板乃以少室山的青石铺成,坚硬如铁,数百年人来人往,亦无多少磨耗,他随手以一块尖石挥划,竟然深陷盈寸,这份内功实是世间罕有,只听他笑道:“比剑嫌霸道,琴音没法比拚。大和尚既然高兴,咱们便来下一局棋如何?”
少林寺天鸣方丈自愧弗如,马上就要开口认输了,然而金大侠笔锋一转,再加入一点变化,让老实人觉远上场。觉远不会武功,但因意外习得九阳真经,内力天下无双。
觉远听了天鸣之言,再看了看青石板上的大棋局,才知此人竟是来寺显示武功,当下挑着那担大铁桶,吸了一口气,将毕生所练的内力都下沉双腿,踏住铁链,在棋局的界线上一步步的拖了过去。
只见他足底铁链拖过,石板上便现出一条五寸来宽的印痕,何足道所划的界线登时抹去。
我们以为三老者是昆仑三圣,结果何足道才是;
我们以为何足道武功超群,能战胜少林、扬名中原,结果挑水僧觉远不经意间击败了他。
小时候,以常规思维读书的自己,就这样被超出预期的情节变化,被荡气回肠的武侠故事深深吸引,从此成为金粉一族。
好的语言、好的故事都是有变化的。只有变化,才能让大家不至于听得头晕脑胀,看得昏昏欲睡;只有变化,才可避免审美疲劳,让我们更容易享受到艺术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