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随堂听课”就是事先不通知,上课后学校管理人员直接进班,随堂听课。随堂听课,因为没有粉饰与雕琢,犹如清水芙蓉,属于原生态课堂,最本真最原汁原味,所以最能“听”出教师的态度、素质,最能“听”出课堂的氛围、效果,最能“听”出课堂的优劣得失。因此,现在很多学校提倡“随堂听课”。
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太欢迎“随堂听课”,甚至比较反感。
诚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怕随堂听课,甚至比较反感,情有可原。上课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课堂表现尽可能地完美,而不打招呼随时进课堂听课,教师感觉心理承受压力大,怕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处于常态下的课堂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怕给教学管理者留下不良印象,影响评价。
但站在一个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随堂听课不仅能够真实观察到一个班级的班风,班貌,也能够发现一个教师最真实、直接的教学状态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理念,课堂的教学机智等。因此,“随堂” 的目的在于观察发现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和常态的课堂教学状况,准确把脉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 的对象是“课” 不是“人”,随堂听课的目的是促使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随堂听课有其随机性,但随机绝不能随便。学期初,学校管理人员可以进行分组,组成学科听课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有的教师进行一次随机听课,以便了解实际情况,从而减少重复和“盲区”。
随堂听课,首先,从态度上讲,应该将自己看作学生,将老师和学生看作自己的老师,是为了学习而去听课的。有了这种心理,老师喜欢,学生乐意。老师不会被动,自己不会尴尬,更不会吃闭门羹。听课前要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比如教材和教参,由于是随堂听课,我们虽然做不到提前阅读,但也应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加以使用,尽量挖掘它们的参考价值,做到心中有数,才便于更深入、更客观地听课和思考教师教学的策略,为课后的交流作相关的准备。其次在听课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发现主要问题。要像医生治病那样,进行课堂诊断: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症下药,尽量能与上课教师一起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想这也是“随堂听课”核心价值所在。最后要注重课后的沟通交流反馈,进行有效的指导,在交流探讨中解决问题,以便更有效的指导教学,促进教师的成长。听课后一定要及时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一定要单独选个时间,最好就是课间休息时,力求达到信息反馈的最佳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每年都要听小学每位教师的课,他认为如果不听课,对教师就毫无了解。“随堂听课”本身不是衡量教师教学,其真正意义是让教师开放真实的课堂,让学校的管理者与课堂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因此,随堂听课 “随堂”但不能“随便”。只有科学、有效的随堂听课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则适得其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