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杜甫的十年长安

杜甫的十年长安

作者: 南冠客思侵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23:03 被阅读14次

    十年可以改变什么?

    时间可以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漫长的十年,可以使一个鼎盛的王朝走向衰落,可以使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认清现实,可以把所有的奢望耗尽,可以使青丝变白发。诚然,杜甫在长安的十年是艰难的。长安十年带给他许多别人无法承受的苦难与煎熬,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他名垂青史的机会——而他也恰好把握住了这次机会。时代造就了“诗圣”,而他的成就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

    杜甫是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的。初到长安时,杜甫三十五岁,他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他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没有那么顺利。他曾经有过两次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是都被无情地扼杀。天宝六载的这场考试,李林甫用“野无遗贤”四个字,就使得一大批读书人的努力付之一炬。第二次是在天宝十载,也是李林甫的从中作祟,阻断了杜甫进仕的前途。

    杜甫在《奉赠鲜于京兆十二韵》中写到:“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这两次打击使得杜甫认清现实,他开始收敛自己的放纵与不羁,把目光从个人更多地转向了当时同样凄苦的人民身上。这使得杜甫的人格伟大起来。

    在杜甫所处的这个时代,唐玄宗号称“治世”,而乱世的种子已经萌芽。政府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杜甫对此感到不满。他表示:“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战争只会带来灾难,他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大声疾呼。时代赋予文人的使命感,增加了杜诗的厚度与重量。

    乱世出英雄,也出思想。对苦难的深切体验与深刻反思,带来的是杜甫思想上的飞跃。这种进步通过文字表现出来。

    在长安的第九年,杜甫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杜甫十年长安生活的总结。在这个阶段,杜甫的批判不再像以往一样婉转隐晦,而是变得毫不留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已经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而唐玄宗仍在花天酒地、歌舞升平。杜甫对此感到愤怒。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的人,往往背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而杜甫就恰好站在唐朝的转折点上,见证了大唐的由盛转衰。杜甫的诗蘸满血泪,沉郁悲怆,却用其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感染着读者。他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他所有的“恨”都是因为爱。

    十年可以改变很多,但不变的也许更可贵。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十年长安,杜甫少了些初出茅庐的傲气,多了些成熟与稳重;不变的是对理想的执着,对百姓的关怀——这也许才是“诗圣”的“圣”字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甫的十年长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yv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