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 本文不是学术论文。只想聊聊自己用《简书》一个多月以来的亲身感受。
大家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相当漫长的时期里,读书写字,是读书人的专利。据学者推测上古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比较接近。如《诗经》的国风部分及之后的《古诗十九首》可以为例。
随着朝代更替、民族迁徙融合、历史沿革,人们的口语,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却远远滞后于口语的发展。这样一来,老百姓平常说的话与读书写文章所用的语言,越离越远。进而,平民百姓和读书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而封建科举制度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会文言文的老百姓,连诉求的文字工具都没有,更谈不上参政议政。
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使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运动的先驱者提出“我手写我心”的口号,平常怎么说话,用字记录下来,就是白话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大降低了写文章的门槛,同时也就降低了读书的门槛。这在文化上的巨大贡献是划时代的。读书写文不再是文人及统治阶层的专利。因而大大推进了科学民主的进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白话文运动以及相关的新文学运动,给予了平民百姓读书写文章的权利。但长期以来,普通人要想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印刷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还是有一段相当难的历程。大部分人一生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很多人把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豆腐块儿文章,像传家宝一样保留着。说明发表机会是多么难得!
如今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当作家。在网络创作平台上,恣意发挥,随心挥洒。写文章搞创作的门槛儿直接降为零。
无论你是想写给自己看,还是留给后代看,或是给世人看,分分钟就可以发表。无需审稿通过,也无需交出版费,还可以随时更改润色。如果有摄影绘画等其他特长,更可以让作品图文并茂,活色生香。
这是一个有才华不怕被埋没的时代。“创作你的创作”,这句《简书》首页上的口号的确很有号召力。
至于创作者的水平,当然有高有低、良莠不齐。创作范围之广也正如大千世界之纷呈繁复。好在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出自己喜好的去关注和互动,不至于累瞎双眼。
同时,写作平台也是社交平台。很多读者只是来逛一逛、看一看,偶尔在评论区评论一下,或者只是来支持下自己的亲友。作者和作者之间,因为趣味相投,互相赞赏支持,提出宝贵意见,共同进步,也是一件乐事。
当然,这种写作平台不止《简书》一个。有人说,写日记不行吗,干嘛要拿出来给别人看?也许表达自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吧。人毕竟是社会动物,是需要互相交流的吧? 这也是为什么会形成全民写作现象的根源吧。
全民写作现象会走向哪里?又能走多远?它的历史意义能否像白话文运动那样深远?(估计看到题目已经有人要批评我“岂能同日而语!”)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任时光之河去大浪淘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