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读《股市进阶之道》一书的一点笔记。在2018年3/4月份将此书通读,经过大半年的投资实践,再次复读,并将体验最深刻的思想记录之。
安全边际:最大的安全边际不是价格打折,而是企业未来能够稳定增长,持续经营
能力圈:什么是能力圈?1,对某个行业有深刻认识,能够利用这些认识,抽象出行业内公司的共性,洞察该行业内企业的商业发展规律;2,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性格,排除外界干扰做出最理性的判断;财务知识、行业背景知识只是获取能力圈的手段,不是能力圈的内容。
预测:不要去预测市场。巴菲特、林奇、费雪都无法预测。把预测留给上帝,或者那些天才,例如J. Livermore
认知与行动:多阅读、多复盘,将阅读得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在脑海中形成几个核心的思想,并在行动中形成具体分析套路。
赔率---胜率的思维模型应该像呼吸一样成为投资者的本能。具体来说就是仓位和判断准确概率的合理搭配。
一定要买的便宜;买的便宜心理才会稳,稳了才能拿的住,放的开.耐心,再耐心。很少有机会是一去不复返的。
分析公司,不要纠缠于公司的细节,首先要把握公司基本的商业逻辑,形成框架性的分析。对细节了如指掌有时反而造成一种错觉,觉得对公司都了解了,但实际情况不是那么回事。
DCF分析法的量化只能作为一个不太重要的参考;但其分析的三个要素可以作为一个分析框架:1,经营存续期分析;2,现金创造能力分析;3,经营周期定位。经营存续期就是企业能生存多少年;现金创造能力分析就是应收、预收、应付、预付,以及资金的需求量(重资产or轻资产);经营周期企业目前发展的阶段;
能力圈能力第一关:供需结构的长期理解。供需格局有六种(以下为了加深印象,抄录书中原文)。判断一个公司,首先要搞清楚供求关系、供求关系
1.需求扩张,供应也扩张
这种态势往往发生在一些刚刚催生的新兴行业,也是市场最喜欢热捧的类别,比如新能源领域或者互联网初期的状况。通常这种格局是故事最多、行情最热闹的,但是其中的不确定性极大而行业普遍享有高溢价。巴菲特所说的“退潮后没有泳裤的”大多来自这种情况
2. 需求扩张,供应稳定或减少
这种态势可谓是黄金格局。这样的行业特别需要关注2点,一是行业的这种需求扩张有多持久?是否有较为长期的态势?二是供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般而言,如果是进入的门槛(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策上的)极大的提高且这一进程不可逆,那么就真的值得好好多看一下了。比如医药行业很有形成这种态势的潜力,但前提是药监部门的门槛要大大提高,且医疗体制改革能真正改变“以药养医、以回扣定处方”这两大顽疾。
3. 需求稳定,供应明显减少
这往往发生在一些成熟期的行业,多年的惨烈竞争已经灭杀了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而逐渐呈现出寡头垄断格局,比如一些食品或者家电制造另有。这种行业往往容易受到市场的低估,因为其表象的行业增速很小。但实际上寡头在这一时期的盈利能力反而可能提升。如果优先者相对于市场整体的份额还比较小,这种被忽略的状况很可能成为优质的投资机会
4. 需求稳定,供应稳定
一般这种行业属于需求非常广阔但是由于进入的壁垒也非常低,所以不可能产生垄断性的行业。比如餐饮、理发店、普通服装鞋帽等。这种行业最要命的就是进入的壁垒是在过低,无论经历多少个经济波动周期,依然无法足够有效地使供应大幅度下降。在这样的行业中,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拥有鲜明的差异化定位,且拥有某种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克服了定位同质化、难以持续扩张弊端的对象。比如优衣库、星巴克、海底捞等,又比如苏宁、国美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分散式的家电销售格局(本书是2013年写成的,到2018年,国美、苏宁又被京东阿里干掉了。京东和阿里打破了原来的线下销售的商业格局)
5. 需求稳定,供应明显增加
显然这种格局并不太有利于企业的发挥,供应的增加和需求的稳定会让市场的竞争明显增强。如果这种态势是从过去的“需求增长,供应稳定”所转化而来,那么往往标志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比如烟台万华的MDI产品,其产能从2000年的4万吨/年扩至2012年的110万吨/年,同期其他竞争对手也进行了相应的产能扩张。这就导致整个MDI市场从六七年前的严重供不应求转变为供略大于求。对于这种情况,最值得关注的一是新需求被开拓的潜力有多大,二是是否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而逐步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6. 需求减少,供应减少
这是个不太好的信号。供应的减少看似可以降低竞争的压力,但这种减少并不是以其中某个企业的大获成功将同行挤出了市场来实现的,而往往来自于需求层面的大幅萎缩已经无法保障其中的企业获得最低程度的生存需要,更不用说吸引新的竞争者加入了。这属于真正的产业落日,比如缝纫机、自行车、卡拉OK、收音机等曾经风光一时,但只属于某个特定时段的阶段性需求或者完全可以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