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衍辉”,本人系作者。
黑塞的作品很有意思,一本《悉达多》就能让你在迷茫的一生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没有任何人的提示,你就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进入心流状态,这是一种感觉,就是你化身成悉达多本人,从他的少年时代开始,你和他一起,开始一生的轮回。你会感觉经历丰富,人的一生该有的不该有的,你都经历了,这就是悉达多的魅力。
少年时代的悉达多是一名虔诚的婆罗门,不停的寻找着婆罗门所谓的真理和教义,尤其是他的父亲,是他的精神导师。悉达多的父亲和母亲都认为悉达多有朝一日,能成为伟大的婆罗门。
悉达多的少年像极了我们的少年时代。无论我们是聪明还是愚笨,是上进还是颓废,是快乐还是悲伤,是清醒还是迷糊,我们在一个家庭里,都是至高无上的宝贝。这是我们的时代,作为孩子的时代。
孩子的时代无忧无虑,更准确的说,刚出生的婴儿是这个世界上最专注、最单纯、最幸福的人,他们依靠本能生活,用弱小的身躯控制周围的一切。随着我们进入少年时代,受到现代文明的教化,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脑子逐渐发育成熟,神经元结构开始固定,我们形成特有的性格和教养。
少年时代的每个人都是特立独行的孩子,我们的命运何去何从?我们就是少年时代的悉达多,相信世界很美好,相信未来可以更加独特,相信命运之神总有一天会眷顾到我们,相信少年时代的一切幻想都有可能成真。
我们追求真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我们追求梦想中的自己,或许是一份很好的工作,或许是一项特殊的技能,或许是精神世界的乌托邦,或许就是金钱、名利。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是精神和物质上独一无二的自己,大自然孕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可以这样说,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我们是自由的。
当然,艺术家和哲学家或者制定法律标准的人,有可能思考的比我们更远,他们会在动态中改变某些社会运行规则,但从我们人的一生来看,我们感知甚少,大部分时间我们感受不到世界运行规则的变化,因为人的一生太短,我们还来不及看每个世纪的不同。
悉达多在少年时代追求的真理,如你我,试图寻找世界背后运行的规律,试图揭秘大自然背后的管理逻辑,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讲,试图寻找人生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可以描述的,是可以具像化的,是可以被传承和教化的,但是,少年的悉达多在苦苦的追寻中,仍然有很多问题,这不就是我们内心世界偶尔出现的呼唤吗?
悉达多的问题在于世界现在存在的教义和礼数并不是他心中所期望的那种真理,他所谓的真理是阿特曼,就是自我。自我是很难被认识的,就算是像悉达多这样的天才少年,即使他已经潜心修学十几年,也依然找不到自我。
这让我想起一段故事,就是说,我们人类背着两个篮子,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胸前的篮子里装的是自己的优点,背后的篮子里装的是自己的缺点。所以当人类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总是只能看见别人的缺点,看见自己的优点,就是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我们很难认识自己。
悉达多的问题和我们在少年时代偶尔出现的、闪过一瞬间的、一些忽隐忽现的问题相似,就是我真的认识自己吗?我们经常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在海啸般的信息冲击下,在拥挤的虚拟网络世界里,我们找不到彼此,更别说找到自己。但或许,这是我们的一个错觉,从远古到现代,我们人类始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所以,表面上环境在别,时代在变,实际上,人类精神上的本质问题没有变。所以我们很会给自己找理由,所谓的因为环境自己没法上进,因为家庭自己没法追求梦想,因为客观因素没法完善自己,这些都是借口而已。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是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书籍都在吹捧这样一种言论,就是摆脱自己的环境才能改变自己。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并非如此。悉达多的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悉达多不了解自己,没有办法发现自我,我们也是这样,我们也没法发现自己。悉达多的阻碍在于自己,我们的阻碍也在于自己,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理由说自己没有处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下,没有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这些都是借口。我们应该站在自己之外,用另一个更高认知的自己审视我们的思考过程,审视我们给自己找理由的这个过程,如果你有这个视角,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可笑。
那我们怎么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去找到真正的自我呢?悉达多的方式是遁入沙门,就是去做苦行僧,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吃苦修行的人,悉达多做沙门许多年,学习了很多技能,包括如何抵抗饥饿,如何呼吸,如何观察自己。
这个就和我我们现在很多人想做的事情一样,比如一些运动,像瑜伽和冥想,这些是一些辅助性的动作帮助我们去内观自己,观察自己的呼吸和思考过程。从生理和心理层面来讲,对身心非常有益,我们也建议大家去通过辅助性的动作观察自己。但是,这就够了吗?没有,悉达多还没有从沙门这个行列逃脱,他仍旧没有找到他的阿特曼,就是自我。
所以,找寻自我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如果有人说,跟着他修炼一段时间就能找到自己,那一定是骗人的。我们始终记住这样一件事,就是认识自我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只有自己能做这件事情,别人不能做。我们讲元认知,就是跳脱自我,再观察自我。
观察什么?如果说悉达多想在苦行僧般的生活当中找到自己,那么我们生活的经历,包括遇见的朋友、结识的伴侣、组成的家庭,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还有我们用了大半辈子去努力赚取金钱的工作,是我们谋生的道路。
在这些经历当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孩子不听话,成为班里的倒数第一,家长丢面子;工作不顺利,上司不领情,工资一直不涨,却又不敢换一个人生方向,在踌躇和绝望中生存;有美满的家庭,有花不完的钱,但依然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看了很多书,认识了很多人,但就是没有办法提高自己,更没有办法脱离自己的圈子。
人,就是这样,生活就是沙门。很多人过的就是苦行僧般的生活,即使表面光鲜亮丽,心底依然丑陋无比。那我们要拒绝这样的生活吗?你看看悉达多拒绝了吗?没有,他不仅没有拒绝,反而加入了沙门这个行列,因为这是宝贵的修行,你看猪狗牛羊,他们有这样的机会体验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吗?所以,沙门里的修行给我们铺了一条找寻自我的道路,我们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行走,有的人直到生命尽头,依然没有找到自己。但是,我们不必自责,因为终点不是重点,行走的过程反而充满魅力,不枉此行就好。
悉达多的苦行僧般的生活过了好几年,而我们如此这般的生贯穿一生,但我们并非一直是这样的生活,我知道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类有理智,理智的表现就是思想,无论是创造物质还是思考人生的意义,都是思考的结果。所以人类不会一直处在苦行僧的生活当中。就像悉达多一样。
悉达多认为,即使做为沙门修行,在森里里修行,在人世间禅定,也依然找不到自己的阿特曼,就是找不到自我。于是悉达多离开了沙门,来到真正的人世间,去体验人间烟火气。
初来人世间,悉达多一无所有,但他找到了一位老师,他想从这位老师那里学习欢爱之术。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技能,但悉达多希望从中脱离以前沙门的状态,甚至是麻痹自己、阻止自己寻找阿特曼。
人一旦沉迷于享乐就很难自拔。比如我们上一秒下定决心要努力进取,下一秒转身就打开手机刷视频,不知不觉几十分钟过去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沉沦的时候,心里对自己说,既然如此,那下次再努力进取吧。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当中不断深陷和沉沦,直到心里那个积极向上的声音变得极其微弱甚至是消失的时候,我们再也想不起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迷失在享乐的森林里里。
悉达多一无所有,但是他会思考、等待、斋戒。他正是凭借这三样技能在一位商人那里找到了容身之处,更准确的讲,他在这位商人那里找到了赚钱的方法,但是他把这一切都看作是一场游戏。他在游戏之内,表面上看他也在参与游戏,实际上心里仍然很痛苦,因为依然有微弱的声音在呼唤他寻找阿特曼。
悉达多为了找寻自我,自甘沉沦,沉迷享乐。这不是他一个人,现实世界有很多悉达多,他们心里有崇高的理想,有寻找自我的声音在呼唤他们。但是,实现理想是有代价的,找寻自我需要付出点什么。悉达多付出了青春和生活,甚至是肉体。而现实的悉达多们付出的是无休止、相对自己无意义的劳动,有一些人付出了自己心中本应该有的道德。
所以我们看如果你想追求理想,请先给自己一个不能逾越的门槛,门槛之内是你追求理想的道路,门槛之外是腥风血雨的世界,你不能进去,那个世界充满了阴险、丑恶、狡猾,我们不能跨过那个门槛,门槛外是危险的世界。
悉达多正好坐在门槛上,一半身体在门槛内,一半身体在门槛外。悉达多摇摆不定,他在痛苦和欢乐的世界中徘徊,他在自我和肉体的世界中游荡。就这样从青年到老年,悉达多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外人看来何其幸福,而他自己常常深夜又是何其痛苦。
当我们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一只脚踏进这个繁华的世界当中的时候,我们似乎也变得极其快乐,高端的科技,先进的文明,聪明的人类,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如果能在这样的世界当中生活一辈子,那该有多好。很多人都把这个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是还有一些人,看着这个繁华的世界,一只脚刚踏足其中,另一只脚却迈不动,一边是喧闹,一边是安宁,我们常常纠结于这样的抉择中。没有哪个选择是正确的,或者说每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世界需要这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有的人为世界创造财富,有的人为世界书写华章。文明在这样的交替中演进,科技在矛盾的螺旋中进步,这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自从悉达多来到人间享乐之后,他几乎每天通过饮酒赌钱来消遣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内心那个微弱的声音在呼唤他,他突然为之一振,连夜抛弃所有的名利和财富,来到河边。望着自己的倒影,他不认识这个倒影里的人了,或许他是悉达多,或许他是幻想。总之,这个倒影里的人,穿着华丽的衣裳,留着胡须,和他心中的阿特曼完全不是一个人。此时此刻,悉达多顿悟了,他找到了自己。
于是,悉达多停留在河边,直到老去,他依旧在河边听河水对他的教导。他想起了之前在他青年的时候说过的话:
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有的人,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法律和轨道。
我们看悉达多青年时代说的话,他蔑视世间的一切,他眼中所谓的大多数人是落叶,而他则想成为天际之星,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悉达多的大半生,仍旧是落叶。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们花费大半生所追求之事物,可能永远都达不到。但是,我们仍旧鼓励大家去找到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的天际之星。从悉达多的身上,我们看自己,便豁然开朗,原来人的一生如此短暂又美丽,我们需要理想,他给我们一个固定的轨迹,即使最后我们偏离轨道,成为落叶,也不用责备自己,因为天际之星和落叶都会在空中飞舞。
当我们来到人世间,享受了物质丰富的生活,读尽了无数哲人笔记。我们首先该把自己想象成一片落叶,落叶也曾嫩绿如春,在风雨飘摇的一生中,落叶凋零后,也可以滋润土壤,养育下一代。父母不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吗?
没有父母,人类就不会存在。繁衍是生物的本能,人类在这一方面做得尤其好。无论从生理上还是智商、还是基因上,我们人类好像就是不断改进我们的基因,并把优秀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人类一代比一代聪明,科技一代比一代发达。而父母在其中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人类文化的传承、人类自身物种的衍生,都是在千万个父母的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所以,父母是落叶,也是天际之星。
如果你问悉达多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变成人间大家所追求的样子,他自己总结了一段话,他说:
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愚人们称其为魔法。愚人以为此乃魔鬼所为。其实,魔鬼无所作为,魔鬼并不存在。每个人都能施展法术。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
我们看悉达多对理想的追求,也在他的这段总结里。他说的这些话我总结成两个字,就合我在“衍讲”这个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说的一样,他也在寻找自己专注的事情。读完《悉达多》这本书,我们才知道他追求的专注只是一个过程,他最喜欢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阿特曼,也就是“自己”。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悉达多说自己的三项技能中的两个,就是思考和等待,在悉达多来到人间谋生以前,他的确只会思考和等待,而这两样技能足以支撑他在后来的生活当中找到很多人所追求的财富和名利。我们不妨也来看看这两个技能是什么?为什么能帮助悉达多实现他所需要的财富和名利。
思考,如悉达多所说,是人类的一项技能,也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换句话说,人类思考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我们要的真理,我们如今的思考方式到底能不能找到人类运行的规律。从目前人类的发展来看,我们依旧在思考。
思考什么?我们思考如何生存,思考如何获得别人的关注,思考怎样提升自己的价值,思考怎样变得更加漂亮,思考如何摆脱困境攀向另一个高峰,我们也思考生命的意义,但大部分时候都是空想。人类思考了很多,我们思考衍生出了很多产品,科技上的思考帮助我们在交通和生活上更加便利,十几年前电影里所演的科幻场景如今已基本变成现实。
很多会思考的人也把他们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写下来,保存成书籍和文档,以供后人瞻仰。虽然其中又很多垃圾信息,但是人类的智慧也正是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成长起来。所以,除了繁衍,人类也在想办法把自己的智慧传递到下一代。但是,这是我们思考的目的吗?
思考,从生理角度上来讲,是一些神经元在活动,大脑的活动至今仍是个谜,我们没有完全揭秘。从心理活动上来讲,人类的思考是促成一切心智成长的前提。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具备了思考的能力,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思考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也让自己越来越不明白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惑,就是觉得自己很空虚,思考了很多事情,但是生活没有发生任何变换,我们期望我们的思考能带来改变,自身认知的改变也好,生活现状的改变也好,只要是改变,我们就很快乐,因为这会让我们觉得思考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悉达多一样,他努力专注于一件事,就是思考怎么找到阿特曼,找寻自我的话题是他专注一生的课题。我们可以从悉达多身上学到什么,就是专注。无论他在少年是如何上进,又是在青年如何努力,或是在中年如何纵欲享乐,他都在专注于思考一件事情。其中经历过苦难,经历过幸福,经历过失望和痛苦,但终究还是回归到了思考这件事情。所以我们看到,他对自己的总结中,说他有一项技能,就是思考。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悉达多的技能,也是我们人类的技能,只要我们还能思考,即使身体不够健全,即使我们失去了自由,只要我们还能思考,我们就可以继续专注于寻找自己想要的理想,财富也好,名利也罢,甚至是想解决人生的终极课题,都可以。
最后的悉达多,在河边停下了脚本。直至老去,悉达多才听懂河流给他讲的话,他才慢慢感知到更加智慧的自己,也不再去追求人世间的善良或是邪恶。世间的一切,对悉达多来讲,就是老师,他在老师中间学习和深造,直至老去。
我们回想自己的一生,我们是否也有这种看开一切的某个瞬间,觉得生活不过如此。会有这样的时刻,我们还要学会等待,这是悉达多的第二个技能。等待意味着我们要违背人类的本能,因为我们的本能中有一个特征是急于求成。等待意味着我们可能在很长的一段的时间内看不到任何期望,甚至是最终没有一点成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是无法接受的事实。
我们等不到习惯养成就放弃了,我们等不到故事的结局就放弃了,我们看不见山顶的风景就放弃攀登了,我们看不到收益就放弃产品了。现代社会随处可见三分钟热度的事情,放弃、拿起、再放弃,我们在急于求成的怪圈里打转,就此过了一生,回过头来看,一事无成。
等待是一项简单的技能,甚至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情,你只需安静的等待,就像你等待黎明一样,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的思考,就像你睡觉休息时一样,让大脑处于冥想状态。
但是,等待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技能。当任何习惯遇到坚持这个条件的时候,就会变得很难。因为坚持需要毅力和勇气。人类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勇气,但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勇气不一样,有的人时莽撞的勇气,有些人时谨慎的勇气,有些人时被讨厌的勇气,有些人时隐忍的勇气。勇气无所谓大小,适当的时机表现出来的勇敢就是勇气。等待的勇气就是坚持。
我们常常想养成一个好习惯,运动也好,健身也好,阅读也好,编程也好,任何一个习惯都需要等待。我们等不了,就只能长期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自己更不会进步。坚持一个好习惯就是等待的过程,我们等待的是我们坚持的习惯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但我们会发现,其实等待的目的并不是我们坚持的终点。我们的收获常常在等待和坚持的过场当中。这就是等待的魅力。我们永远不知道等待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所以在充满未知的未来里,我们把当下的每一个时刻过好,每一个时刻积累起来就是过去和未来。
我们不必沉浸在过去和未来,我们只需等待,我们只需关注当下的时刻,现在即未来,时间永远不会停止流逝,包括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现在,也是未来。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来看悉达多的结局,他经历了少年时的春风得意,经历了青年时的吃苦耐劳,经历了中年的纵欲享乐,经历了老年的痛苦失落,最后定居在河边摆渡。他曾今蔑视的,现在改变了看法,他曾今执着的,现在只是倾听。最后,悉达多坐在河边的渡船里,静静地聆听河水的讲话,这就是当下,悉达多在聆听河水声音的时候,想必找到了他的阿特曼,找到了“自我”。
这是我读完《悉达多》的一些思考,无关风花雪月,无关人生感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意义,就是:专注当下。
最后,恭喜你,又收获了一本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