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佛陀传记啥的,其实是德国作家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编的印度人的故事。
主人公悉达多(与佛祖同姓,但不是同一个人)出身于释迦摩尼在世时代的婆罗门(印度古代的精神贵族)家庭,从小禀赋极高,是所有人公认其注定要成王成圣的那种人。然而他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却异常独特而坎坷~~少年修得三种绝活:思考、等待、斋戒;中年勾搭名妓富商,沉迷于声色犬马;老年再次斩断尘缘弃绝寺庙,与船夫为伍,以摆渡为生……期间遭遇友情、爱情、亲情的得失,以及各式各样的觉者,包括佛陀本人,以及佛陀之外的各种面目的神圣......并与他们合一。
读完第一部分,就知道这本书不是宗教传销类读物,更不是鸡汤高汤之类的励志故事。早年的悉达多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非常特立独行,以至于离家出走,不远万里亲见佛祖(当时佛教还是受打压的外道哦)。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在聆听教诲之后,竟选择离开。
他对佛祖说的一段话十分动人:“我未曾有刹那怀疑过您是佛陀,您已功德圆满。您已抵达无数婆罗门之子求索之巅峰。您已超拔死亡。您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哦,世尊,没有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在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的历程,那个您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聆听法义时思考和认识的。这就是我为何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并非去寻求更好的法义,我知道它并不存在~~,而是为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或者去幻灭。”
悉达多一生充满了各种离经叛道。那么,他是如何超越凡俗乃至觉悟人生的呢?最后一章,悉达多重逢少年时代的朋友乔文达,道破天机。
当年在悉达多选择离开佛陀的时候,乔文达则选择追随佛陀。几十年下来乔文达成为德高望重的僧团长者,却并没有彻悟人生实相。他听说渡口的船夫是一位奇人,就跑去拜访。
乔文达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些年你可有引导你的老师?”。悉达多回答说生活就是他的老师,比如美艳的妓女、富商、赌徒,当然还有道友、佛祖也都是老师。
乔达文认为悉达多是开玩笑,又问他,可有扶持这些年生活的思想和认知(一介船夫遑论信仰)。
悉达多说:“我被认知充满,如同人们在心中感知生命,无法言传。......(下面这句话十分高能:)真的反面同样真实!也就是说,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辞彰显。可以说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整、统一。......尚无一人绝对神圣或绝对罪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受制于幻像,相信时间真实存在。如果时间并非实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的界限亦为幻象。......我是罪人,你是罪人。但罪人终将成为梵天。只是,这“终将”乃为幻象。在罪人身上,现在和今天的他即是未来的佛。他的未来已然存在。......世界并非不圆满。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不,世间的每一瞬皆为圆满。......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对于一个正统的教徒,这些都是佛法不容的奇谈怪论。悉达多并不反对佛,但他认为佛的伟大不在其教义,而在于他的生命。自然,最终渡化乔文达的,也不是这些言辞,而是在告别一吻的瞬间,乔文达奇迹般地亲见寂灭和重生。
黑塞作为一个基督徒如何看待东方精神?这是我阅读此书最初的好奇心。一口气读下来,得到的惊喜与震撼非文词可以表达。黑塞实在是做了件好事。这本书相当于古老的东方智慧加上尼采叔本华荣格哲学合成的大餐,且非常易于消化吸收。对于那些有探求真理之心,却没有耐心深入经藏的我等普罗之众,这本书实在是来得及时。只是不曾料到这道大餐的厨子竟然是一个从清教徒家庭和神学院走出来的德国人。
许多年前,我有过类似的惊喜:一次出差,因为时差睡不着,百无聊赖之际,在网上找到一个视频,内容是一位韩国某寺的洋和尚用英文讲解《金刚经》。之前我读过许多遍鸠摩罗什译中文版《金刚经》,却迷惑于“如来说A,即非A,是名为A”句式。我当初的古文素养还不足以消化这样的句式所承载的内涵。至今还记得遇见一个老外讲经,在离家半个地球的旅馆在视频上。从那之后我才读懂《金刚经》。
如果一本书可以感动到你,这样的缘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放任一会儿,于这冬日暖阳般荡气回肠的文字里。
世界如潮水般褪却
只剩下 一方书桌
和一地光阴
我打开光阴的书扉 看见
世界如潮水般汹涌
文字 满载着山河大地
爱恨情仇 滚滚而来
《悉达多》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