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军对英国进行空袭。一天,丘吉尔要坐车前往防空阵地视察。当助手为他打开车门时,他却绕到汽车另一边上车。这时,一颗炸弹从天而降。如果从助手那边上车,他必死无疑。后来丘吉尔提到,当时我要上车时,有个声音对我说“停下”,我照办了。
丘吉尔是迷信吗?并不是,而是遵从了自己的潜意识。
01
人类往往会比拼的是脑力思维,但极少有人知道我们身体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系统--潜意识(感性),若能善用,必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潜意识(感性),属于天性的部分。它只关心眼前的事情,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同时,它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可达11 000 000次/每秒,他能极其敏锐的感知到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而我们的意识,即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要慢得多,只有40次/每秒。两者的能力天壤之别,这就造成“认知错位"--很多信息潜意识早已觉察,但意识仍一无所知。
比如,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会莫名的感到不适。但你还是会礼貌性的微笑。很显然,潜意识察觉到了一些信息,但瞬间即逝,理性思维根本察觉不到,反而给出一大堆的理由,让自己接受对方,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丘吉尔就是捕捉到了潜意识发出的微弱信号,这就是凭感觉。所以我们潜意识的感性部分还是非常厉害的,如果能用到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2
凭感觉学习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自创了一个“熔断不读书法",即在读书时,一旦受到启发,就触发熔断点,停止读书。围绕这个出发点提问自己:
为什么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这个点儿能用到其他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凡事被某事触动,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触动来自感性,提问来自理性。感性在前,理性在后。背后的原理就是通过捕捉潜意识的信号进行感知。先用感知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我们学习中如何凭感觉呢?
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不用管它;一眼看上去头痛,不知说什么的题目也不要理它;只有那些大致能看出思路,但又要稍动脑筋的题,一定要多做。这是拉伸地带,能够使你进步最快。“凭感觉”能够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的,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再比如读书,单纯靠理性,我们通常会看完整本书后,会去费力去梳理框架思路,以确保读懂读透。而靠天性的话,你很可能看不完这本书就去玩了。更好的方法是,读完几天之后问自己: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然后牢牢抓住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去改变,这样收获会更大。
所以潜意识的感性总能帮我们发现什么适合我们--拉伸区。这更能够使我们精力投入,快速提升自己。因为拉伸区学习难度更贴近自己,见效也更快,我们也更能体验到轻松和有趣。
03
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
感性的力量不仅适用于学习,也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如寻找人生目标。
很多人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费尽周折,分析什么值得做,答案经常是“有钱”或“功成名就"。这样的目标不能说有错,但往往不能长久,不能给人以动力。因为这是理性思维,权衡利弊的结果,其动机大多是由于外在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动力枯竭。
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的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他们往往会遵从自己的内心,比如考虑以下几条: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如果没有任何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闲暇时,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理智的思考无法解除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而且正确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且长久的。
理性思维高级,但在判断与选择方面并没有优势。它的性能根本无法与灵敏快速的感性相媲美。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这或许是一个好的策略。洪兰教授曾建议,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04
感性虽厉害,但经常虚无缥缈,如何捕捉他呢?
“最”字法。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学会捕捉它们,并深入挖掘。
“总”字法。脑子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常是情绪波动的源头。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审视并消除它,自己会更平和。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关注自己第一次见某人,第一次到某地,第一次做某事的第一反应。心理医生往往会提醒患者,不要思考告诉我你的第一想法。因为第一念头往往来自潜意识的真实信息。
梦境。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有些发明就是科学家捕捉到了梦中的信息。聪明的潜意识早已到找到答案,并借助梦境去提示他们。
身体。书中提到,《美好人生运营指南》的作者一稼喜欢挑战高强度运动。然而,她每四个月就会莫明的大病一场。尽管理性告诉她“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但她的身体是诚实的,身体不喜欢这种运动方式,所以要罢工。在改变运动方式之后,她的身体再也没莫明生病。我们要多关注身体的反馈。
直觉。不要拒绝那些来路不明,但无法解释的信息,如丘吉尔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