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师北宸,正阳公关首席内容师,前凤凰科技主编,彭博商业周刊、FT中文、虎嗅、钛媒体等媒体专栏作家。
如果你想去锻炼,到健身房,在没有教练的情况下,你会正确的使用哑铃吗?结果会显示,如果没有接受过训练,九成多的人第一次会错误使用。哑铃是健身房中最简单的器械,错误也高得吓人。
写作,比健身困难十倍,你可以想象随性随心而写的东西是正确的吗?
写作,是一门技术,有正确的、可靠的方法可以提供帮助。
1
写作第一招:怎么阅读
阅读分为研究型阅读和娱乐消遣型阅读。写作靠的是研究型阅读。
首先要设定领域。
你的长期发展的领域是什么?仔细思考,选定一、两个领域作为自己的长期发展立足点,它是个人的定位、标签。
这个领域就是你注意力的焦点,这个领域就是你的优先级。在泛滥的信息面前,你知道该怎么选择,该怎么排序。
选定领域后怎么提升?输出!
有输出,输入才会不断。一千字的输出,需要十万字的输入。
后面的事,就是积累。长期研究、长期投入、长期积累,你的标签就会越来越清晰。
阅读的频次。
每天至少1~2小时,越多越好。主讲人开始练习的时候每天达到7、8个小时。
内容的选择。
当然挑最好的内容来阅读。首选是图书。
原因:图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们的质量密度更高。它们理所当然的成为筛选高质量内容的来源。
其次,要选优质的品位。输入的品位,决定了输出的品位。
最后,要跨在信息的上游。上游的信息更准确、视野更开阔、杂音更少。
2
写作第二招:怎么记笔记。
记笔记的比例一般是这样的:100个人中只有10个人记笔记,10个记笔记的人事后整理笔记的不到一半。
记笔记是一项本事,是聪明人下笨功夫的本事。
主讲人自己的每篇读书笔记,大约是6、7千字到2万字。
记笔记的好处:1.帮助把一本书的吃得更透;2.很快在你的领域建立起基础知识,利于知识的理解、消化以及知识结构的生长;3.长期的效果会非常明显;4.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输出。
李敖记笔记的秘诀:喜欢的书买两本,每读一本就把书肢解,剪贴成分门别类的资料库,随取随用。买两本是因为一页有两面。
笔记不仅读书时用,如果遇到好的概念、好的例子、好的使用逻辑等都要记录下来。
3
写作第三招:怎么选话题。
话题要随时随地积累、随时记录。
方法:每天你的大脑都会蹦出一些点子,记录下来。
因为,不记录,你会忘。还有就是你当时觉得很兴奋,过后冷静地想想,不过是一堆垃圾。
话题可以填充你的Todolist,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任务管理软件(不好意思,是英文版)。你的话题在它上面可以成为目标,提醒你写作的思考与安排。
4
写作第四招:训练写作
这里有一个例子:主讲人认识的一个前同事,他当时在一个地方的公司当前台,但是他的梦想是做最顶级媒体的记者。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纽约时报》那样媒体的记者。目标太远了,怎么办?
他的办法是:
每天都要做两件事:第一件,翻译一篇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顶级媒体的文章。第二件,每天找老外聊天,为此他每天都要准备很久。
半年后,这些大媒体的文章风格就全部掌握了。后来他就进了国内的一家相当不错的媒体,现在他在纽约时报,与他人一同合作的一篇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
翻译的威力。
翻译是特别有效的训练写作能力的方法。
为什么?因为翻译的起点高。这些文章都是大腕所写,翻译就是学习名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不会让你走偏,在那些没有用的东西花费时间。最最重要的是这种训练方法不让你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切都是作者的观点。
为什么不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个好的训练方法呢?
我们成年人学习新技能总是想问一个为什么,但有些事情在你没达到那个程度前,有些东西是解释不了的,也是你理解不了的。新手就是要老老实实跟着高手学习,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
翻译还有利于中文的表达。毕竟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迫使你思考中文的表述方法与英文表述的异同。一个反馈自己翻译水平好坏的方法是翻译FT、经济学人,这些杂志都有中文版,你可以对照。
一个疑问需要解决:翻译会不会没有自己的观点,失去了自我,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影子?
这个不必担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他的阅读领域,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等都是不一样的,当你学会能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你的文章自然会贴上你的标签。
5
后话:如今大伙儿热情高涨,纷纷建群,写作打卡,每天发。这不是正确的训练方法。正确的方法必须要有反馈。特别是正反馈,对新手而言,它是非常重要的激励手段。
6
简评:这个题目是标题党,但是内容很好,不会让你失望。
里面讲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大家已知的,但是没有作者理解的深入。有两个亮点:一个是Todolist,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可以用用。另一个是翻译对写作的重要性,这个确实没有思考过,可能像我这样外语不好的人觉得很难下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