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6班学生一起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
找一个学生来评价一下。
我看到举手的同学:“他读得没有感情。”
“你一定能读好。来试一试吧!”
下面有人小声说:“马哲涵。”
第一位同学读完之后,我边说:“马哲涵,同学们最想听你读,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果然不负所望,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都做得挺好,读得很像那么回事。不过“自言自语”的内容读得有点不合常理。同学们竟然认为他读得很好,还给了101分的评价!
在孩子心里,认为“声音洪亮”就是标杆。显然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要结合语境,做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我便追问同学们:“什么是自言自语?”
下面有几个声音此起彼伏:“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
“对,那你没有自己跟自己说话的情景?你会怎么说?”
“会小声地说。”
“对了,那你带着这样的体会,试着读一读吧!”
经过指导,带着这样的理解,确实有进步!
其实,上一位同学读得有点像自言自语的感觉。我便让他俩一起合作读文。效果很好。第一个学生似乎也找到了自信。
2.“同学们,你们觉得’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我要的是葫芦’,这个’’葫芦”的含义一样吗?
“一样!”很洪亮的声音。
“有没有觉得不一样的?”有同学举手。
“既然你们有不同的意见,讨论讨论吧!”
在下面巡视的过程中,我问学生:“你觉得他要的是一个葫芦还是一颗葫芦?”
“我觉得是一串葫芦!”
这个同学的回答,不说点醒了我吧,至少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想法,有个性,会思考的孩子。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渐入佳境,让他们生命在场,思维飞扬。
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