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为了争取奖学金,我经常在校报上发表文章,有一次,我把校报放在我的书架上,我旁边的室友说:“每次发了报纸,你都收起来,要是我们也知道征稿内容是什么,我们也就发表了。”
从此,我便再没收过报纸,而且每次发了校报,还告诉她们下一期的征稿内容是什么。
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投过稿。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会想到什么?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一直活在“如果怎样”的假设之中。
找不到好工作,他们会说:“我当初要是上个985或者211的大学就好了”;
结婚后,看别人又是进修学习又是晒旅行,会说“我要是不那么早生孩子,我也会活得活色生香”;
看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过得好,也会酸酸地说:“我要是富二代或官二代也不会混得这么差”;
……
他们总是给自己套上“如果怎样”的套子,让自己钻进去,这样,当面对一些不公或不好,他们还有个挡箭牌,还能给自己一丝丝安慰,不是我不努力,也不是我不行,只是我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和条件……
就这样,他们一直自我麻痹着,不再改变,也不再自责,可能就这样碌碌一生!
如果不是看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可能也会跟这些人一样给自己套上无数个“如果怎样”的套子,让自己活得既可悲但又一副“反正我又没有错”的样子。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一直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中的人,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怎样”,正是为自己不改变找的借口。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年轻人,总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从来不写东西,也不参加任何比赛,别人问起来,总是说自己太忙。
但是,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样的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可以”之类的可能性中。而且,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就会开始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你看,我们身上是不是也有这个年轻人的影子?
面对自己想去做和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总是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
想要出去旅行,说有孩子牵绊着出不去啊;想要去考研,说基础太差了,害怕考不上啊;想要换个城市生活,说害怕去了适应不了啊……
我们总是有无数的理由让自己接受“我就是这样子的人”“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糟糕”,我改变不了,我无能为力。
是真的必须这样吗?是真的因为只是缺少了那个“如果”,我们就束手无措吗?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若不想一辈子就这样,那就果断地与“如果怎样”说一声“不”!
陈安之说,成功与借口永远不会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要成功就不要有借口,要借口就难以成功。
一起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