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穆亦明翻开包在棉花里的蚕子,发现又冒出来三条,加上昨天出来的两条,现在共有五条小蚕。刚从蚕卵里孵出来的蚕全身毛茸茸的,又小又黑,与长大后白白胖胖的样子相差很大。他每次逮它时都会十分小心,生怕稍一用力就把它捏死。
蚕子是班上同学给的,亦明看到同学把蚕子放在棉袄里捂出了小蚕,就学着用棉花包裹住,没想到也能成功。这种不顺应天时的做法让亦明很高兴,但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现在正值早春二月,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但桑树才刚刚吐出嫩芽,根本没有桑叶可喂蚕。他听人说用“圪圪能”可以替代桑叶。“圪圪能”是本地叫法,其实就是蒲公英。这种野草路边很多,亦明摘了几颗蒲公英叶子来喂,发现蚕也不挑剔,就是吃多了会拉稀。看来蒲公英不能常喂,只能救急用。
养蚕最让亦明头疼伤脑筋的事情就是找桑叶。他跑遍整个耀城,四处寻找桑叶树。桑叶的辨识度很高,齿边的叶子一望即知。他在卖桑葚的小贩那里要过人家当垫纸的桑叶,去找养蚕的邻居大哥借过桑叶。有次他在城北一个废弃的院子发现一棵桑树,赶紧跨过墙边的缺口,跑到桑树下正要伸手摘叶子,突然从旁边草丛里窜出一只大黄狗,汪汪大叫,吓得他撒腿跑出院子,空手而归。还好第二次去时很顺利,摘了很多桑叶。桑叶主要还是在亲戚朋友家里摘的,摘到的桑叶他都会放进塑料袋里,口扎紧放在厨房水池下水管的角落里,这里阴冷潮湿,桑叶可以保存一周。
一开始他把蚕放在一个铝制的圆盒子里,盖子上打几个透气的眼。圆盒子随身携带,上学也会带着,随时观察蚕的变化。等蚕第一次褪皮后,颜色就会由黑逐渐变白,等它再次褪皮时,颜色又会白一些,体型也会大一点,这时圆盒子就装不下了,只能找一个大纸盒子装。蚕全身通常是白色,但有种蚕的身上每节都有一道黑色条纹,比较稀有,大家称之为“黑龙江”,同学之中谁要有几条“黑龙江”都会引来别人的羡艳。亦明就有两条“黑龙江”,是邻居大哥送给他的。
蚕第四次褪皮后,就会不吃不喝,开始吐丝作茧,茧的形状像一个袖珍而精致的冬瓜,颜色有白有黄。等到它破茧而出,就会变成有两道长眉的蛾子,有翅膀但不会飞。亦明看到有些蛾子屁股对屁股靠在一起,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就用手把它们生生分开,结果蛾子下的卵都是瘪的,颜色发黄,手一摁里面都是空的。后来他才知道,蛾子交配后产的卵,黑色而饱满。这种卵才能传宗接代,来年孵出小蚕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