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洞穴比喻”? ----读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柏拉图2:大家都在洞穴中》的收获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经典的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
出自宋皇帝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古代: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科技飞速更新的时代,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更新大脑操作系统,显得尤其重要。这句亘古真言,放在当今依然适用。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提出一个很著名的比喻,叫做“洞穴比喻”。
什么是洞穴比喻?相信下面这个生动的故事,能给你清晰明了地解答:
柏拉图说,人类都是双手双脚被捆绑在椅子上,只能看着前面的墙壁。墙壁上出现很多影像,来来去去,有各种活动,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有一个人比较调皮,他慢慢挣脱了绳索,回头一看,哎呀,原来后面有一道矮墙,矮墙上面有很多道具,再看过去那面有一个火炬,原来是一个火炬照着矮墙上道具的变化,影子射在我们眼前的墙壁上。我们一生就以为那就是真实,原来那只是道具的影子而已。
换句话说,我们长期以来把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只看到实在事物的倒影,只听到真理的回声,所见的世界残缺不全;人们被自己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又因为语文的媒介而被别人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这样的心态就像无知的孩童,但是执迷不悟的脾气完全像是大人,丝毫不想逃离这个囚笼。偶尔让他看到真相的话,他的眼睛也因为无法适应而宁可接受原有的影像。
我们刚刚提到有一个囚犯他不愿意接受这个情况,挣脱了绳索,向后看去,然后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道具的影像。他不甘心继续走,发现原来上面还有一个洞口,他就爬出了洞口来到外面,看到光天化日的世界,原来所有道具的原本、原型都在这个新的世界里面。他从黑暗进入光明,开始的时候因为眼睛不能适应,几乎要瞎了,这叫做“使人目盲的光明”,在西方就成为一句很有名的术语。当你忽然发现从前所见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而这时候你发现真相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完全不能适应,眼睛好像瞎了一样。
那么他这时候又心怀不忍,想说我这么多同伴还在洞穴里面,他就走回洞穴想劝同伴说:“大家来,我们去外面,外面才是真正的原版的世界。”当他从光明进入黑暗,眼睛又看不清楚了,这第二次眼睛真的是模模糊糊的,因此走路跌跌撞撞,偶尔还摔一跤。他跟别人说:“这是假的,外面才是真的。”别人说:“你连这里都看不清楚,走路还摔跤,还想骗我们吗?”大家不喜欢被打扰,不喜欢被唤醒,就把他毒打一顿,甚至把他杀害了。
这个比喻里面的人,在柏拉图的想法里面,当然就是苏格拉底了。所以追求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你想看到真理,必须转身,转身之后你才能够真的发现,也就是张开心灵之眼,去看到真相。
今天学会一个术语──使人目盲的光明,就是让人眼睛都快瞎的光明。
“洞穴比喻”提醒我们:我们要转动整个身体,并且要勇敢地摆脱幻想以及相信的心态,去追求可靠的真理。
当我们张开心灵之眼,让理性开始运作,就能够让我们认识真相,进而做出勇敢的抉择。
如何张开心灵之眼?我想通过读书与智者对话,是一条很实用的捷径。除此之外,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不断地打开思维,修炼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得到】大师专栏《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非常值得一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