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的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洞穴比喻。这个故事大体如下。
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生活着一些人。他们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阳光也可以通过洞穴口照进来。他们的眼前有一块石壁,由于身体被限制囚困,不能自由活动,所以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也就是阳光照耀投射在石壁眼前的影子,还有火把燃烧时投射在石壁的影子。由于他们只能看见这些,所以他们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洞穴比喻”与佛国净土有一天,其中有一个人偶然挣脱了枷锁,可以走动了,他转过身,看到了火把,走出洞口,看到了太阳,大地,森林,才知道这个世界大得很哪,比他们原先了解的大多了,于是他回到洞穴,和其他人讲他看到的世界,结果其他人认为他疯了,胡说八道,世界就摆在眼前,就是石壁上的影子,真真实实存在在眼前,什么太阳啊,森林啊,都是妄想症啊,肯定是疯了。
这个比喻非常的妙。柏拉图用来比喻我们所在的现象世界与更加真实的理型世界的关系。其实,这一比喻也可以用来表述我们所在的浊苦秽恶的娑婆世界与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世界的关系。
黑暗的洞穴就可以比喻为我们心性的为无明所遮蔽,那些镣铐可以比喻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六根的作用都有范围限制,它们如同镣铐一般把我们困锁住,不能真正发挥自性的广大妙用。
而我们看到的,感知到的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同石壁上的投影。由于真心自性、亦称如来藏心,被无明妄想遮蔽,成为晦昧染污的识心,佛语称阿赖耶识,由此染污的阿赖耶识生出五蕴六尘,山河大地,草木人兽,六道众生,种种大千世界。故而世界非独立自存,不离真心自性,如来藏心。
佛国净土与三界六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佛国净土依清净自性与诸佛圆满因地修行所发大愿而成就。也可以看其因果,作诸杀盗淫等业感得三恶道果。五戒十善,或者三恶道业报尽了,可以感得人或天人善果。同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度众生,断尽烦恼,破除无明,圆证佛果,则可以得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之报。
那么释迦摩牟佛所教化的娑婆世界为何显得浊秽不净,以至于被称为“五浊恶世”呢?佛土自清净庄严,娑婆世界众生普遍欲重心垢,共业感招,显现此境。《维摩经·佛国品》里面有提到,舍利弗尊者怀疑佛陀的娑婆世界国土不净,于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庄严,大地金色,整个世界都变成清净庄严的国土。由佛力故,舍利弗得见此景,赞叹不已。这也是一段表法,所谓“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是也。
洞穴比喻与净土佛国,试详思其理,焉能信誓旦旦,谓之只有此一世界,无有其他世界,亦无佛国净土乎?智者当宜思之。
“洞穴比喻”与佛国净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