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作者: 浅浅清如许 | 来源:发表于2016-01-30 13:50 被阅读140次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一个有趣的开场

    问:“孩子,你爸爸是一个浪漫的人吗?”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会有怎样的回答?

    你可能会说:“是啊,他的确是很浪漫的一个人!”

    你也可能会说:“才不是呢,那是某些人以为的。”

    而孩子的回答是:“这是一个很私密的问题,你们应该去问我爸爸。”

    这一问一答之间,有何深意?是空间和边界,是对自我和他人(哪怕是关系最为亲密的人)主体意识最明晰的判定和尊重让这段看似寻常的对话值得在这里大大的记上一笔!侵凌,常常不经意的在我们使用最多的语言之间发生,我们会觉得那不过就是一句很随意的评述,而这些评述也似乎无伤大雅,可是仔细一想,谁给了你这样的权力?你评述的根据从何而来?当我们代替别人做出了回答,我们就不知不觉完成了对他人的侵凌!距离,是让关系保持美好和持久最好的法宝。这不是隔离,也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新鲜感,彼此为对方所预留的空间,恰恰是为了让个体有机会去成长,从而为对方呈现一个更加成熟的自己。而清晰的边界,则预示着最大可能的交流与合作!

    人生的诗意与情怀

    雪兔和慕卡里的故事:

    《混沌初开》,一坨雪和一个浸在红酒中的诗意 《诞生记》由一坨雪造出的第一个生命:“雪兔” 《孤独的存在》给孤独的雪兔一个温暖的窝 《慕卡里的诞生》还是孤独,于是再造一个给雪兔作伴的小伙伴:慕卡里 《伊甸园时代》慕卡里终于和雪兔在一起了 《失乐园》慕卡里长出了翅膀和雪兔远走高飞上演了惊世骇俗的爱情

    幸福与快乐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是幸福与快乐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呢?叔本华曾说过:“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古人亦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可见所谓的快乐与幸福是多么的稀缺又是多么的稍纵即逝!可人生的乐趣总是有的,只要你稍稍的放下心中的焦虑与不满,做一个暂时的停留,给自己一个可以喘息的宁静时刻,你总还是能够发现于细微的平凡之处所显现的生活的祥和与美好。比如刚刚的这个很萌也很诗意的雪兔与慕卡里的故事,谁说这不是生活的一种美呢!那只娇嫩又水灵的小雪兔,是不是让你的内心欣喜又怜爱?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今年的冬天很冷,我听到有人赞美它,也有人诅咒它,赞美它雪的洁白诅咒它刺骨的寒意。可是冬天,不会因为这赞美或是诅咒而停止脚步或是消失无踪。它遵循着自己天然的节奏,缓慢而悠长!我喜欢这悠长,如同我喜欢春天万物复苏的躁动、夏天烈日炎炎的热情,还有那秋天天高云淡的空灵!果实累累白雪皑皑同样唤起的,都是对于生命的沉思和希望!甚至,我更偏爱冬天一些,因为透过中国山水画般静默在沉沉雾霭中凋零的枝叶和屋宇,我总是莫名的觉得,冬天,因为生长的缓慢,时光,也似乎走得要慢一些。因为这慢,让我恍惚的觉得,生命的一切都还来得及,我还有很多个风雪飘飞的日子可以心安理得的躺在床上翻看《红楼》,我还有很多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可以和友人品茗深谈,我也还有很多的机会可以环绕于亲人的左右……待到来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所谓人生的安逸,其实就是顺应着大自然四季的往复与轮回,细心的体会它的变化就好,在这细细的聆听与觉察之中,天地万物和自己才是相关的、有价值的。生命是孤独的,但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你的生命能否真正的贴近你周围的一切,是你的生命是否能够抵达丰饶的唯一途径!多一些好奇、多一些幻想,有一点游戏精神有一点诗意和情怀,会让生命焕发不一样的光彩!好了,言归正传,进入当天课程的主体内容。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抑郁位相:56个月到一岁,婴儿进入抑郁位相;母亲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出现,汇聚着可爱与可恨的体验特征;矛盾的情绪体验和内疚的动因

    内疚的动因:

    l个体内部的扩张力和破坏性

    l爱意的温暖感受和对失去的恐惧

    l破坏性和躁狂防御

    l躁狂防御与偏执分裂样位相中所使用的防御形式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l压抑成为抑郁位相中主要的防御机制,此时也会有退行的发生:分裂、否认、理想化或投射性认同。但在这个阶段,这些防御机制都会以更高级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伴随有控制感、成功感和轻视,目的是有效的贬低对象的重要性,以对抗抑郁性焦虑的体验

    在心理学的范畴,抑郁位相和抑郁(或抑郁症)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一个人情感的发端和发育,当个体生命进入抑郁位相时,情感开始分裂,人更害怕失去爱,失去自己一向所依恋的温暖,内心也生发出更多矛盾的情感。在这里,人的内疚产生了!因为内疚,促使着人们努力去把自己表现得更好,去呈现出生命更多优质的一面,可是它又是一把双刃剑,若是长久的沉溺于内疚感之中,则会严重影响个体情感的发育,从而阻碍良好自体的形成。

    内在能量的张力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活力,虽然这个巨大的生命团也具有破坏性的力量,但若缺少了这个最基本的基础,生命则不可能持续生长。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充满攻击性的孩子和一个蔫不拉几的孩子,前者更具有可塑的空间,只要把他那股汹涌的洪流引到一个健康的方向上,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创造性。合理的看待和引导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攻击性,也是一门学问!儒家文化倡导中庸之道,凡事物极必反不可太过,是有道理的。

    破坏性在躁狂性人格中体现为一种对自我的防御,内在建构的虚弱无力让个体无意识的动用高强度的控制和自我夸大来对抗内心的不安。我们不难看到这样外强中干的人,内心越是不堪一击,外表越是武装得强悍。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让外人看起来无比的充实和光鲜,自欺欺人的把自己架在一个不断升腾的云层上沾沾自喜,忙碌,成为了一种借口,不必内观,也就不用去面对内心的恐惧!(人群中泛滥成灾的“心灵鸡汤”让我们看到人的内心其实是有多么的害怕)这种防御模式和偏执·分裂位相中的防御模式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充斥着大量虚无的幻想性的补偿,以极端自我的理想化来隔离现实,一旦发现那只不过是一种虚构的模式时,内心就瘫痪了。他不知道,人是需要动用人格的力量(尤其是强大的意志力)来建构现实的,前进的动力是需要连续性和持续性的,没有任何一种人生的成就是仅仅依靠自我的幻想就能够获得!

    压抑,是抑郁位相中最主要的防御机制,这样的内心机制之下,退行是难免的,分裂、否认、理想化和投射性认同会大量的出现。既无法统整的认识事物,和外界很好的链接,又极力的否认内心的真实需要。这个时候的防御表现出更隐秘的特质:隐性的控制、自我幻想的成功感、轻视他人,以忽略他人的重要性来对抗抑郁性的焦虑。

    当一个人可以直抒胸臆畅所欲言,生命活得敞亮不压抑,当生命不再依赖幻想(特别是通过占有)来获得满足,内心自会安宁!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什么是整体对象?

    情感的矛盾性显示出情绪的矛盾性

    情感的整体感来自它的矛盾性。如果我们的情感是单频道单线条的,不具有矛盾和冲突,似乎是会少了很多痛苦,但这也就意味着你的体验是不完整的。人总是在矛盾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所以矛盾其实也自有它的功能,人在矛盾中长大,在矛盾中一步步澄清内心的纠结,最后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矛盾,因为不想去体验内心剧烈的冲突带来的痛苦,我们不知道,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无所谓好坏,它们都是在帮助我们成长,接纳它们,就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平凡与伟岸、卑小与高尚!

    情绪的矛盾性体现的是情感的矛盾性。寻常时刻我们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情感模式是怎样的,而在情绪爆发的瞬间,在陷入人生困境中的时候,我们那些原始的不成熟的充满矛盾的运行机制出现了,它带着我们生命最初的欲求和恐惧,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有人说:“不要做情绪的奴隶,克服了你的情绪,也就克服了你人性的弱点!”以情感和情绪之间的关系而言,是可以这样说的。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躁狂性防御

    l对对象的依赖和矛盾性被否认,反过来,对象则被全能性的成功加以控制和操纵,因此对象的丧失便不再引起痛苦或内疚感

    l否认任何破坏性和丧失感,即向着理想化内容客体逃避

    l躁狂防御本身也是一种发展过程,直到婴儿能够使用修复过程来抵御由矛盾性所引起的焦虑为止

    l躁狂防御是抵御恐惧的一种鸡血性的满血复活的发展不良状态,很多来访者身上都会出现这样的亢奋。但是,他们终将会消退,结局是要么成功发现自己的恐惧和不堪的防御,要么不断的被自我安慰式的形成一种固化的防御机制从而很深的影响客体关系的发展

    这里,重点的对躁狂性防御做一个更深的说明。在亲子关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其实是非常的依赖自己的母亲(或者是父亲),他害怕这种依赖也害怕失去这种依赖,为了避免体验失去的痛苦,他反而会大量的攻击所依赖的客体,以否认对客体的依赖,减轻客体丧失引起的痛苦和内疚感,如果母亲不能看到这里边的心理动因,就很容易的被孩子所控制,双方一起陷入反复的攻击与和解的纠扯当中。

    这种回避型的依恋和幻想性的补偿一起,共同形成了施虐和受虐的结构,在以后的亲密关系当中也会一直延续,死缠烂打互相挑剔,彼此攻击至死方休。修复的可能性在于他(她)是否可以建构一个好的内部客体,重新肯定其内在的自我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说,在孩子成长的早期,作为父母,无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你可以打他骂他,但最后你一定要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你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是值得被爱的,他不多余不难看不蠢不笨,他可以很好的去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修复

    l破坏性冲动和占有欲望

    l好的内部客体的建立

    l修复、发展、尝试,创造性倾向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l自我的核心是足够好的和安全的整体的内部客体

    l这个阶段修复不好就会出现回避型依恋和一种分裂的幻想性补偿

    l修复和整合是不彻底的

    促使破坏性冲动发生的,是一个人原始的恶意投射,当理想化补偿无法实现,占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客体无辜的成为了其恶意发泄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外界的链接是和困难的,生命无法以一种辽阔的接纳的姿态去面对世界,只能活在自身狭隘的牢笼之中!回望曾经的生命历程,我们为父母亲没有做到自己所要求的而心怀怨恨,因为领导不够重视自己而耿耿于怀,因为发现心仪的人不如想象中美好而陷入梦想破灭的悲伤……担当生命的责任,也许是走出困境唯一的途径,不抱怨、不依赖、不索求,勇敢的面对生命的种种不堪,学习让自己慢慢的长大,逐步走向成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张秀英的女儿,一个14岁的女孩儿,在外公去世以后,可以对外婆说:“阿婆,今晚我陪你睡!以后你不用害怕,你有我们,我们都会陪着你的!”温润的话语里呈现的,是一个孩子心智和情感发育的良好状态,这份担当,可以为她今后的人生储备更多来自情感的支撑!生命的成长是何等的不易,原生家庭关系中每一次历史性的转折,都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巨大的影响,要么走得更好,要么一蹶不振!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忧郁与悲哀的区别

    l忧郁涉及与内部客体的关系——你与自己的关系

    l悲哀涉及与外部对象的丧失——丧失感

    l亲密关系是找一个外在的客体还是在内在完成一种内在客体的修复

    忧郁是从一个人的心底自然浮现出来的一种气质,悲哀则是一种很深的丧失感。忧郁需要的是灵魂的响应,而悲哀需要的则是安慰。悲哀因为与丧失感紧紧相连,所以最容易吞噬人的心灵,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很深的丧失感中走出来,也就意味着她的生命已经枯竭了。而忧郁,只关乎你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无关。在亲密关系中,你是要找一个外在的客体还是在内在完成一种内在客体的修复?取决于你是要做更好的自己然后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还是只为了寻求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重回儿时那个婴儿式的怀抱!

    回到开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不忧伤、不忧郁,这种忧伤和忧郁来自我们内心很深的孤独,它带着巨大的湮没感,我们的忧伤停留在那里,它有可能转变成一种浪漫主义,悲观主义,或者是一种乐观主义。”

    你是忧郁的,你要把它转变成什么?!

    《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体关系之梅兰妮•克莱因》第四次课程备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oj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