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下的书,可以读完吗? - 草稿

天下的书,可以读完吗? - 草稿

作者: 杨立伟 | 来源:发表于2020-01-21 08:27 被阅读0次

在此之前,这样的狂念闻所未闻。人类几千年的文字史,加之现在所处的信息爆炸时代,书目浩如烟海,而人的精力有限,穷其一生能读多少书?庄子早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可金客木、陈少文老师为什么偏偏要说“书是可以读完的”呢?

我是一个做事相信方法论的人,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倍功半。我们可以试着探寻总结一下两位老师的读书方法。

文化或者科学不是“飞来峰”,均是前人一点一滴积累,才有现在的“参天大树”。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达的就是积淀的重要意义。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

研究西方史,基础书目就是《圣经》;研究伊斯兰文化,无论如何绕不开《古兰经》,不看这些书目,终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最近几年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每逢学习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中央总是号召大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只有把自己带回那样的场景,才能取得“真经”,学到“精髓”。

话说回来,如果想了解中国史,“四书五经”是基础书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读懂了这些,你才会了解中国人的思维逻辑、行事风格,你才会理解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绝不是一句戏言。当然了,这些古代经典,要批判地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一个人成长伊始,如果有基础性、经典性的书目知识打底,将来长大一些再读其他书、研究其他知识,之前的“存储”会作为潜在力量发挥作用,“根深蒂固”才可助长“枝繁叶茂”。

这是我今天文章表达的核心观点,读书要读源头。

有了基础知识后,还要学会思辨。“学而不思则罔”,天下学说众多纷纭,莫衷一是。在芜杂的乱象背后,要有思考、要有鉴别、要有推理、要有逻辑,做到了这些,之前学的那些古人的知识才会为你服务,你才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陷入知识的海洋迷了方位。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样的道理用在知识的更新中同样适用。

现在的人为信息所困,哪一个人的微信中订阅的公众号不是一堆,可有几个人能全部看完?近来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这想学那也想学,弄得很是疲惫。

这几个月突然感悟,成人的世界,应该做些减法。老子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少则多,多则惑,成人应该更加专注。

读书也是,在做足源头、思辨的基础上,对新书、对学术前沿内容,只读内容摘要、学术动态做到“观其大略”即可,对有思想性、启发性的书目才值得精读。既要“不求甚解”,也要“探骊得珠”,两者如何平衡,则因人而异。

读源头,读思辨,读脉络,天下的书,可以读完吗?当然可以。

                                                                                                                      2020年1月21日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下的书,可以读完吗?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os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