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各处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情。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离不开土地,也离不开农民本身,而中国便是由这些看起来“土头土脑”的基层人民组成。
在中国,城里人和乡下人接受的教育程度一开始就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乡下人与城里人的交流不多,彼此之间也难以了解对方所了解,所认知的事物。
中国虽然地域十分广大,但是都有着一个大家都相似的共同点,中国人大部分都喜欢找关系。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家庭就是一个团体,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这样的社会架格是不能也不会改变的,但是会变的也只是在这个架格上面做的改动。在中国人的“团体格局”中,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但它并不是有形的东西,它久逝一束人和人的关系,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这就能说明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找关系,这不是为了什么,而仅仅只是因为心中那“团体”的意识。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有着显著的性质,家既是个绵延性的事情,同时也有着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比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关系并不是横的,而是纵的,就出现了社会上的人去往相亲都带着自己的父母,不只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没有西方的开放,更是因为为了未来与这个家族打好关系,不希望未来出现过于激烈的家庭关系。可是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婚姻往往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传统观念虽有些许的改变,但是也传承了下来,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就能看见父母过度的干涉儿女的婚姻,相亲便是父母所安排,但是相亲现场仍有父母的身影。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至高无上的皇帝,信鬼神,信上天,相信皇帝是天之骄子。西方社会中的道德体系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信仰,而中国的道德体系与西方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在我们的传统道德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的“爱”的观念。
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就好像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家庭,都有着团体观念,在团体中生活;自古以来,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仁”超乎了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在团体中大有展现,而孝、弟、忠、信在中国人身上都能够轻易体现,这便是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观念,更能够体现出中国人的忠信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