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琐窗寒• 寒夜
数柳参差,小桥夜雪,雾侵朱户。曾邀玉人,共赏高楼烟雨。到如今,西风未休,锁窗月夜寒将去。忆西湖故友,初雪零乱,驻足同语。
相遇。三人诉,处处皆欢欣,渐觉夜暮。旗亭画壁,与醉相约诗侣。叹江南、枯木自春,风来漠漠横雪路,恐湖心、可有知音,似吾痴人否?
序言:余近来读明张岱《湖心亭看雪》,深感家国破败,孤独而不流于世俗。感慨多年好友别离,无人似我,痴心不改。
注:《琐窗寒》,词牌名。又名“锁寒窗”“锁窗寒”,为宋代周邦彦所创。此调以《琐窗寒·寒食》为正体,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九字,前段九句四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等四种变体。
旗亭画壁:唐玄宗开元年间,诗风日盛,不分朝野,无论官民,都喜欢吟诗唱曲。唐诗最初是按曲谱填词,供人吟诵和歌唱的。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人小聚唱和的时候。
译:路边几棵柳树高矮不一,此时小桥的尽头飘起了小雪,泛起的雾气时常拍打着窗户。多年以前邀请故人,站在高楼欣赏烟雨。如今西风呼啸,紧闭寒窗,夜月下的寒气迟迟不去,读来《湖心亭看雪》中,西湖上两三人如同旧友,初雪渐渐地零乱了,停下脚步与他们一起谈论。
迟来的相遇,我们的谈话,虽然是一同欣赏雪景的欢欣,但是夜渐渐深了。我们就如同旗亭画壁的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那样作为酒朋诗侣,却不能真正理解我的内心。空叹江南,一年年树木枯黄了又绿,时光流转,大雪将我行走的路覆盖了,怕湖心处,有真正了解我的人,赶紧跑到湖心处看看,真的有像我一样痴心的人吗?
附录:《湖心亭看雪》 明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