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云芝
在大理洱源县西南部离县城十八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为凤羽的古镇。凤羽之名,取自“凤殁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第一次听到凤羽的名字,我就有了一种美好的向往和一种要去探访的冲动。
走进凤羽,收获了满心欢喜。
凤羽全镇总人口三千余人,白族占总人口的98.3%,是大理州白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镇之一,为大理第二大白族村。
一到凤羽,我的眼球就被古镇主街入口处一位老奶奶和她的手工香包吸引。聊天中得知老奶奶已经八十三岁了,看上去还是那么精神,她做的香包有“凤凰”、“孙悟空偷吃仙桃”、“辟邪香囊”、“平安香囊”“花猴子”等款式。手工精美、唯妙唯俏,因为全部是一针一线手工缝制,所以没有任何两个香包是一模一样的。这些香包在别处是看不到的,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小香包上都缝上了鸟的羽毛,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凤羽香包,并将香包和凤羽紧紧连在了一起。在凤羽,缝制香包的基本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奶奶,一走进凤羽,因为这些小香包,瞬间让我感觉回到了儿时有外婆陪伴的童年。花花绿绿的香包、象征凤凰的鸟类羽毛、淡淡的艾草和香料的味道,是我对凤羽的初印象。
古镇门口辣的有凉粉和凉面,甜的有凉虾和冰粉等白族特色小吃在卖,均是凤羽人家自制传统风味小吃,还有几家小饭馆,看着也很有当地特色。如若不是刚刚吃过饭才去的凤羽,我肯定要进去尝一尝。
往里走,凤羽古镇便逐渐出现在眼前。一个完全没有商业化的凤羽小镇,白族人家的生活真真实实地、毫无装饰地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在凤羽镇上,看到的基本都是老人。所有的老奶奶都穿着统一的白族服饰。她们头上顶的是黑白相间的布包头,一件蓝色内衬上套着紫色的褂子,黑色裤子外系着蓝黑色围腰,手上戴着款式简单的银器。相比其他少数名族或者大理白族少女的服饰,她们的服饰款式和配饰相对简单,显得随意而不隆重。但我感觉她们的服饰和古镇一样,不是为了表演和应景,那就是她们的生活。干活时、赶集时、做客时她们穿的都是同样的服饰。古镇上的服装店有好几家,卖的衣服都是她们在穿的这种白族服饰。从服饰、饮食到建筑,都能感受到凤羽这种传承千百年的、独特不受外界影响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古镇主街的房子和路面有的被翻修过,但古朴的味道依然在。三坊一照壁、四合院、整体风貌简洁朴实,属于白族民居聚落与白族典型建筑。自两汉时期这里就直连南方丝绸之路,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现在还能看到大部分房子的墙都是石头垒砌而成,除主街外小巷子的路也都由石头铺成,路面的石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行走的脚步磨得光滑而发亮,走在一条条石子路上,仿佛还能听到茶马古道悠远的驼玲声,感觉时光倒流了千年。
走进凤羽,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没有太多游客和外地人,这不是游客的古镇,是白族人家自己居住的古镇。
一路走,古镇上有几家榨菜籽油的店,榨油机在运转,菜籽油顺着导油槽流了出来,纯正菜籽油的香味远远向我飘来。还有好几家缝纫店,店里可以缝补坏的衣服,也可以缝制新衣服。镇上老奶奶们穿的衣服,多数是自缝自制。一路上有很多小店,有卖现做米线饵丝的、卖面条的,都是当地自产自销的那种。还有一些小卖部,卖着麻辣条、自产凉虾冰棒和一些小零食,我们五个人买了一小堆零食,才花了九块多钱,走在凤羽古镇,吃着小零食,我们找到了久违的童年时逛小卖部的那种单纯的快乐。这些商铺里很多家都摆放着电视,电视被放在古老的木柜子上,全部是二十多年前的款式,有的是彩电,还有的是黑白电视,如果走到别的地方,可能会觉得这些电视都是摆式,就是个老物件放在那里,像个为了应景的道具。但是当我看到他们家家户户都在播放着电视的时候,我才知道,电视是在使用的,它就像一个打开古老古镇和繁华外界的窗口。
走进凤羽,走进记忆中的慢生活。去的时候正值深秋,路的两边晾晒着红红的辣椒、金黄色的玉米。几个老奶奶在街边卖着蔬菜,几个小瓜、一堆小白菜和小青菜,一筐自己做的霉豆腐。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缓慢而幸福。古镇主街房子的墙上写了很多标语,我看见的有“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同心同德把经济搞上去,群策群力把人口降下来”等。看着这些写于二十多年前的标语,时间也彷佛回到了过去,勾起了我一些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变的是凤羽古镇白族人家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走进凤羽,走进历史与自然、走进文化与传承。在凤羽镇上,我看见了凤羽的地标式的建筑,也是我此行最想打卡的地方——凤翔书院。凤翔书院,建成于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是曾经的文庙,如今书香院落保存完好。跨过牌坊,书院左侧是凤羽民俗文化陈列馆,陈列馆里陈列着凤羽香包和一些纯手工刺绣的名族服饰配饰,还有一些老式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右侧是红色书屋,宣扬着时代的精神,在书屋静坐,感受到强烈的历史和现代交融感。外院内有一棵三百年的银杏树,正值金秋,银杏树黄得耀眼,金黄的银杏叶铺满整个庭院。此时的我仿佛又穿越了千年,成了穿着古装翩翩起舞的女子,阵阵秋风吹过,吹起了落叶,也吹起了我白色的裙摆和衣袖……
书院的里院内有一棵一百多年的紫薇,将书院点缀得愈发古朴和静谧。紫薇的右边是一尊夫子像,里面没有供奉干果,没有点燃香火,只摆放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侧边的书法成列室中,陈列着许多书画作品,细看并不是名家所写所画,皆为凤羽当地老师、学生及部分民间文艺爱好者的书画作品。据好心的讲解员介绍,清朝时,依托凤翔书院的建立以及普通话的推广,打开了凤羽白族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通道,凤羽镇白族群众成为全州最早接受、包容与吸收汉文化精华的少数民族群众之一。受中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化影响,凤翔书院先后脱颖而出的“四进士”“十一举人”,以及无数的知识分子,从凤翔书院走上仕途,返乡后,又成为凤羽强大的“乡贤群体”,引导一方乡风文明,促进一方民族团结,促进一方发展。成为历代凤羽读书人的学习标榜。听着凤羽的这些历史,我对这个充满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镇肃然起敬。
在凤翔书院,我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包容,书院不只是具有观赏性,它集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的现代于一体,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千百年来在凤羽得到了传承。凤翔书院属于历史上文人骚客的,更属于现在爱好文艺的百姓们。在凤翔书院一间屋子内摆放着的凤羽砚台上我看见了未干的墨迹和当地人正在创作未完成的书画,我不经感叹到,在凤羽,生活就是艺术、艺术也是生活。第一眼看到凤羽砚台,我就觉得它是那样古香古色,细腻而精致。后来了解到凤羽砚台具有悠久的加工生产历史,自元末明初就开始生产,已有400多年。凤羽砚台易于磨墨、光泽深沉是云南十大非遗技艺之一,大方古朴的砚台和丰富多彩的本地人书画,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凤羽被称为文墨之乡的含义。
走进凤羽,走进一种温婉的田园生活。一路上,几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淌于村落之间。凤羽农作物以水稻和油菜为主,问了当地人才知道由西向东从鸟吊山上飞流淌下来的白石江和从南向北悠闲走过的凤羽河,造就了凤羽良好的水利条件。春天,万亩油菜将凤羽古镇包围,油菜花花香弥漫,蝶飞蜂舞,映衬着蓝天白云,仿佛是画中美景。夏天水草丰美,稻田碧绿,哗哗的流水使得凤羽凉爽而惬意。秋天凤羽河两边格桑花盛开了,稻子也熟了,金黄色的稻田和收获的凤羽新米、榨油机里不断流出的菜籽油,就是凤羽人家最大的快乐。
走进凤羽,走进水的温柔。从凤羽古镇出来后,我们去了凤羽镇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三爷泉。一路上,一片片白茫茫的毛毛草随风飞扬,是那样的浪漫和温柔。到了三爷泉,只见清凉的泉水从山底涌出,几个池子的水清澈见底,捧一口泉水喝下去,甘甜解渴,池子四周是几百年的古树,斑驳蓊郁、遮天蔽日。几个池子里的泉水流进一个大的池子,最后顺着河坝倾泻而下,哗啦哗啦地流入凤羽河,最后汇入洱海。走在三爷泉,走在凤羽的很多地方,水就像凤羽的血脉,贯穿于整个凤羽,流淌的河流和小溪是那样的温柔,温柔得让人不舍离去。
走出凤羽,彷佛走出了我闯入的一个世外桃源,我是如此依依不舍。带着美好而安静的心情,带着五颜六色的凤羽香包,我们回了家。凤羽更多的美还需要去发现和探索,我在心里约定,凤羽—我一定还来看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