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定要趁着花儿盛放的时候去赏花,因为花期是短暂的,错过了,就只能等待来年。可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所以,一定要惜取少年时。唐代诗人戎昱在《红槿花》一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花是深红叶麹尘,不将桃李共争春。
今日惊秋自怜客,折来持赠少年人。
“花是深红叶麹尘”,红槿花的颜色是深红,树叶子是鸭蛋青色的。“红槿花”指的是开红色花朵的木槿树。“麹尘”指的是酒曲发酵时所生的霉菌,呈鸭蛋青色。诗人以“深红”从正面点出“红槿花”的颜色,以“麴尘”比喻木槿树的树叶的颜色,是从侧面着笔。在这一句中,诗人以正侧结合的手法点出木槿树的花和树叶的颜色,从整体上勾画出了木槿树的形象特点。
“不将桃李共争春”,红槿花不和桃花和李花在春天争奇斗艳。木槿花的花期是六到九月份,在夏末秋初开放。这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诗人看来,木槿花不在春天开放的原因是不愿与桃李争春,这样一来,诗人就把自然现象上升到了道德品质的高度,高度赞美了木槿花的谦退自守的品质。
“今日惊秋自怜客”,游子今日惊觉到秋天到了,而自我怜惜。在这一句中,诗人的笔触一转,由花转到自身。诗人看到木槿花开,意识到秋天已经到了,而自己依旧是一个天涯漂泊的游子,看到落叶归根,感到秋风萧瑟,怎能不思念家乡呢?可是,却遥遥无归期,只能在异乡任凭时光蹉跎,诗人只能自我怜惜罢了。
“折来持赠少年人”,我折下一朵红槿花,打算拿它送给少年人。面对一树开得正盛的木槿花,诗人打算折花赠少年。我们不必去苛责诗人到底有没有去折花,这里的“折花”带有很强的象征义,盛放的花儿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少年时代又是人生中的“花期”。诗人的这种想法,是在委婉地告诫少年人,要有红槿花的品格,要珍惜时间,珍惜世上的一切美好。
在一个秋日,身在异乡的诗人遇见了一树开得正盛的红槿花。诗人瞬间被花儿所吸引,他欣赏花儿的颜色,赞美花儿的品格。与此同时,花儿又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于是,诗人要借花来劝勉少年人要有红槿花的品质,学会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