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一个咖啡厅等朋友一起开会,自己顺手处理了一些文件。由于人比较多,喜欢安静的我就来到门边的一个位置,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后面也坐了两个人。由于这两个人交流声音较低,但吐字很清晰。言语间似乎其中的女士就是这个咖啡厅的老板,她对面的那位男士正在抱怨说近期很缺钱,在“哭穷”。我其实不太想听他们的对话,只是刚换过一次位置也就先忍住了。
似乎女士低低的问,不是刚卖了套2600万的房子吗?那位男士也低声的说,对呀,投资到游轮业务上了,又欠了银行很多钱,近期太穷了……
我忽然被电了一下,是啊,太穷了。有月入一千元的人太穷,有上万收入的人也太穷,有百万收入的人也太穷,有几千万收入的人还是太穷……倒底有多少钱才不穷呢?
可是2岁的小孩,甚至农村的一些没什么收入的人,居然可以安然的晒太阳和入睡,似乎他们又太富有了呢?
穷富的界限是什么呢?仔细的推究似乎无解,古有金钱贫穷如庄子、颜回,亦有富可敌国却散尽财产的陶朱公及出将入相却几乎没留太多钱给子女的曾文正公,难道只有《福布斯》才算正确的贫富标准吗?
知足者富。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和能力匹配不了自己欲望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贫穷”和痛苦的时刻。嗜欲深者天机浅,原来贫富一念间啊。
事实上,贫和富是相互依托的,也是相对的。一个有1万元的人,比有1千元的人钱多一些,但比有十万元的人钱少。但怎样看待贫富却取决于不同人内心的看法了。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哪怕只有1000元,也比一个内心匮乏而有10万元的人,会觉得更加的富有。
贫富互相依托,祸福相互依托,大小相互依托,小孩分数的高与低也相互依托,就是说只要是对比的现象都是相互的,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的,而且标准也会因人和因时间而发生变化。比如三十年前的万元户钱算多的,而现在在上海就算少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8722/a647f897b1f49ce4.jpg)
看来要学学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了,真正富足的是正心的力量,而不是高低多寡等。当别人为高考落榜而“难过”的时候,阳明先生却以高考落榜动心“为耻”。推而广知,阳明先生也会以自己是状元的儿子动心为耻,也会以自己打了胜仗骄傲为耻。也就是说无论“好与坏”,只要自己的“心”被现象带跑了,被欲望勾走了,阳明先生就认为自己“已沦陷”了。若一切境界前,正念自在,守住“无善无恶心之体”,然后觉察“有善有恶意之用”而不入陷阱,就可以真正的富足了。
有无相生,穷富相对。若不执着于有无,而守住“此心光明”,阳明先生“夫复何求”,某人亦“一生何求”呢?
唉,当2600万的“穷人”遇见一个小面馆请人吃十元一碗面的“富人”时,不知道谁会掏钱请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