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间,回国已经快九年了。
时间过得那么快又曾经那么慢,不断淡忘的除了用进废退的英语,就是我在美国那几年的记忆。
偶尔翻开过去的博文和记录,发现很多事情和细节渐渐地模糊了,于是,我想记录下来,也许是为了记得,也许是为了可以更轻松地忘却。
这个题目打算随意写写,脚踩西瓜皮,滑哪儿算哪儿,不定时更新,各位看官随意看看。
--------我是随笔的分割线--------
看到如今出国留学已成了常态,成为了高考之外另一条理所当然的路径,我有时候常常在想,出国留学是为了什么?
我可以说出很多答案,却总觉得那也不是最终的答案,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想把记忆中已模糊的模样,尽力重新描绘出来,看看自己或是正在看的你是否能找到你心中的答案:做为一个普通人,出国可以带来或者经历什么。
也许和我一样,出国学习又回来,继续做一个普通人,但是总觉得自己和以前的自己哪儿不一样了,可能更豁达了,可能更开朗了,也可能更天真了。
就像《匆匆那年》里说的
“家里有权的,孩子都当公务员了。
家里有钱的,孩子都直接继承家族产业了。
家里有权有钱的,孩子都在我根本想象不到的领域自由发展。
家里没钱没权的,孩子都考研了。
家里有点小钱,不太缺孩子这份工资,又对未来有美好的设想,对未知的高级世界有憧憬的,就像我一样,漂洋过海了。”
于是,当时作为一个对未来有憧憬和美好理想的我,飘洋过海去了美利坚。
美好的憧憬和出国的念想,源于一个超级牛的姐姐,她是老妈同事的女儿,特别聪明能干。我读高中的时候,她在麻省理工读博士,现在已经当上了美孚石油的高管,年薪数十万美金,不是人民币哦。对于牛人,当然是顶礼膜拜的,自从高中时候见了这位姐姐,我就萌发了一定要去美国留学的想法。
十几年前那时候,留学和英语虽然大热门,但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我的英语也只是应付高考的水平,上了大学以后才有时间和机会来考托福和申请学校,其中种种辛苦没啥可说的,反正就是大学四年没怎么玩过,每次的寒暑假和十一长假都贡献给了英语和出国留学这个梦想。
我还记得,有一年暑假特别热,为了方便上新东方,我住在学校宿舍没有回家,那年的夏天连续高温38读,我天天晚上在没有空调也没有朋友的宿舍里又热又怕,一边刷题,一边和德国小蟑螂搏斗。
大二的时候,申请到了一所TOP50的公立大学的本科,可惜当时离911事件不久,因此签证没有通过。从美领馆出来,我哭的稀里哗啦,但是我却特别清醒地立刻上网查了申请美国研究生的步骤,理智得让自己都不敢相信:当时的我为何会有那么坚定的决心。
因为本科读的是商科,读研还是选择商学院的胜算大,想读MBA又没有经验,其实当时的选择余地很小。选好了几所学校,又开始了繁琐的申请流程,准备英文考试,托福、GMAT(商学院的入学考试)。
好在我从小不怕考试,相信勤能补拙,笨笨的我一直努力也还是有成果的,因为GMAT拿了高分,顺利被美国和英国的几所学校都录取了。
我选择了美国,因为美国一直就是我梦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英国学校的研究生只有一年,太短了。美国的这所大学综合排名也在TOP50,虽然商学院因为是新开排名不算靠前(目前排名已经靠前),更重要的是,我拿到了学费减免的奖学金,可以免去百分之八十的学费。
于是,我在期待和无比兴奋中开始准备去留学的一切事宜,琐碎却幸福着地忙碌起来。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