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心理
《被讨厌的勇气》: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作者: 简纯随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6-09 14:34 被阅读217次
    《被讨厌的勇气》: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音乐大师马友友一出生,父母就为他设计好了人生路线:做一位出色的经济师。为此,父母从两岁时便开始教他算术,读小学时,马友友已经是学校的“数学之星”。但他自己却觉得,这丝毫没有乐趣可言。

    一天傍晚,他在放学路上看见了一位老人在拉大提琴,陶醉于美妙琴声的一瞬间,马友友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并不是数学,而是音乐!

    最终,他顶住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坚持自己的选择,成为名震国际的音乐大师。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01

    曾几何时,“原生家庭”成了热门话题,让无数人产生共鸣,纷纷将自己现在的不如意,归咎为童年的阴影。

    一度,我也是这种论调的支持者,并乐此不疲地回忆童年的挫折,给如今的自己造成的困扰,陷入自怨自艾的怪圈中。

    但在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后,我却对自己曾经沉迷的人生“因果论”,产生了深深的羞愧。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共同编著的一本心理学入门著作。虽然涉及心理学,但却没有艰深的理论,不需要专业知识,每个人都就可以轻松阅读。

    书中,以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论述主题,巧妙融入东方哲学智慧,用对话的形式,解答了“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难题?”、“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等困扰每个人的人生课题。

    可以说,这是一本颠覆固有认知,重新认识自我,并值得一读再读的人生问题“工具书”。

    02

    是谁打造了自卑又失败的我?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依德认为:“因为童年经历变成了潜意识,所以才塑造了现在的我”。在这种“因果论”的影响下,我们会产生命运已注定的无力感。

    阿德勒的“目的论”则认为:因为你现在的人生不如意,所以你有目的地将以往的不幸遭遇,当成自己失败的借口。

    这是一个很扎心的认知,但也不难理解。俞敏洪将自己幼年的贫穷,当成奋斗的财富,创办了新东方。马加爵却将贫穷当成了侮辱,连杀四位同窗。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对贫穷这一现实赋予的意义,是坦然接纳还是逃避痛恨。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因为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要改变,首要的便是解决问题。在阿德勒看来,人一生最大的烦恼,就是人际关系

    小时候,为了得到父母认可,我们成为失去自我的乖孩子;工作后,为了得到领导、同事认可,我们成了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生活中,为了得到周遭认可,我们成为流血不流泪的超人。

    终其一生,我们都挣扎在期望外界认可的人际关系网中,痛苦浮沉。

    人一旦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才能获得快乐,那他永远都不会快乐。因为,他人的肯定,目的都是源于自身需求。

    父母骄傲你考上了名校,是因为你满足了他们“有个出息儿子”的理想;同事说你是好人,是因为你从不推诿他们的工作请求;朋友说你仗义,是因为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总能放下一切及时出现。

    但这个问题的悖论就在于,一旦你在这些关系中出现疏忽懈怠,你苦心营造的人际关系网将瞬间崩塌,不管你曾经多么的努力。

    这时,无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权倾一方,你都会陷入到被他人抛弃的痛苦之中。因此,要摆脱人际关系对你人生的束缚,你必须成为“自由”的人。

    03

    薇薇安.迈尔,生前孑然一身、默默无闻,死后却因为作品被世人发现,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薇薇安的职业是一名保姆,而她视如生命的,却是摄影。因为摄影带来的的自由和满足,让她根本不需要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去委曲求全、费尽心力。

    薇薇安.迈尔赢在为自己活了一生,而太多人,却输在为别人活了一生。

    自由,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浪迹四海。自由是能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根本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判。

    但这样的自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过于奢侈。因为过多人际关系羁绊,让我们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阿德勒认为:一切的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所以,要改变人际关系,必须学会课题分离。

    04

    什么是课题呢? 简单说,就是分清各自承担的后果,互相不越雷池半步。

    面对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的课题是打理好他的生活,随时准备给他答疑解惑,而不是逼着他学习。

    因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最终面对结果的是孩子,父母的妄加干涉,不但让自己劳心劳力,更会让孩子选择对抗或放弃,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同样的,面对发火的上司,你的课题就是认真做好他交办的工作,而上司的课题,则是承担发火造成的一切后果。所以你不需要讨好,也不需要自责,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行。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选择了双份课题,让自己背上超负荷的辛苦与压力。

    所以,人际关系中,不寻求别人认可,做到课题分离,你就少了很多本不属于你的痛苦,获得了轻松与自由。

    05

    这是一本给人“勇气”的书,它让你明白,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可以改变。但它也是一本让人“不爽”的书,因为它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你为自己的失败,编织的种种借口。

    书中,对“自由”的定义,与《精要主义》“更少,但更好”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为要获得“自由”,不但需要选择的智慧,放弃的勇气,更需要对自我的深度了解。 

    这也是一本“反常识”的书,它否定“因果论、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它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更颠覆的是,它提倡不寻求他人认可和课题分离。

    书中,更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幸只是你支配别人的武器”、“不能过度批评孩子,也不能过度表扬”、“关系紧密的家人,更需要分离课题”。

    这些看似颠覆的观点,实则是在唤醒迷茫的我们,让我们明白生而为人的权利和意义。

    就像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ut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