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内核永远是,也只能是灵魂的真善美,而不是那些复杂的服饰指南、繁文缛节。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独立自主、自我完善,同时也服务社会,应该是共同的底色。
最终支撑我们渡过难关的,并非高深的理论,只是朴素的真理:付诸行动,锲而不舍。
在人生里,不一定会有一位天使般的玛格丽特给你一本书,也不一定会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提醒你“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但我们可以学习做自己生命中的玛格丽特,慢慢找到“活的兴致和价值感”,努力让一生如大峡谷般壮丽。
靠着书,我才熬过了那么多失眠的漫漫长夜。书就如同我的亲人,晨昏相伴。生活中遇到难以抉择的问题,我会想一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索尼娅、《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会怎么做?我会为自己的自私和懦弱感到羞愧。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拥有近乎圣人的道德境界,但这种“他者”的比照,至少会让我比原来的自己略好一点。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塔吉雅娜、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的玛丽亚公爵小姐,更是我最好的朋友,陪我一起成长,从青涩的少女时代,到如今的人到中年,其相契和亲近程度,甚至胜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我的工作,更让我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诗人陆忆敏有一首诗中写道:“我有一种骄傲的眼神/我教过孩子们伟大的诗”。课内课外,我跟孩子们一起在书的世界里逍遥游,有时是我带着他们,有时是他们带着我,我们因书,也因彼此而拥有了一间辽阔的教室。
因为书,我还结识了许多原本素不相识的同道中人。周作人在《结缘豆》一文中记载了这样的风俗:“僧人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我以书为起点写下的这些文字,就如同一颗颗小小的结缘豆,从我的书桌,抵达了你的书桌、你的辽阔的教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