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美国课堂》看去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汪琼
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但亲身体验美国小学课堂可能性很小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是途径之一,比如戴安娜女士“美国教育微观察”之《走进美国课堂》,让我们看到美国的小学语文课长啥样?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设置语文课?
我一直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让孩子爱上阅读、不怕写作就是功德无量的事,但是研读此书后,才知自己是何等的井底之蛙。书中提到203学区14所学校的共同使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自我引导的学习者,有合作性的工作者,有综合思维的思想者,注重质量的生产者以及社区贡献者。这是比较宏大却也抽象的使命,如何将其转化为日常运作可以实现的目标呢?戴安娜儿子Alex所在的海蓝学校,通过认真设计研究,系统推出一套思维习惯语言,将5大关键点转化为16种思维习惯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在不同的年级重点推进其中几个思维习惯的培养,在课堂讨论中,在学生反思时,在阶段评估中,不断联系到思维习惯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学生也在日渐磨砺自己的思维模式。而这16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坚持不懈,直到任务完成;管理内在冲动;带着理解和换位思考的态度聆听;灵活思考;反思思考过程;精益求精;提问和解决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处理问题;清晰而严密地思考和沟通;用所有感知来搜集信息;创造、想象和创新;抱有好奇心和敬畏;有准备地冒险;幽默感;互相激发地思考;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
对比之下非常汗颜!教育根本目的是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只是读书、写文章,那只是让生命变得美好的无数途径之一,而无数路途都是从每个人自身开始,用他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走向远方。无论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都只是桥梁与工具,它们都指向人的发展与成长。而人发展与成长的,依赖的是他是大脑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因为知识总是生生灭灭,生活也没有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用苏格拉底的话就是:我不能教任何人什么,我只能让他们思考。
语文课程怎么安排?
美国小学实行包班,班主任是全科老师,除艺术课程以外都是同一个人教,且全科老师教的是固定年级,既方便课程整合,也利于同一年级课程的系统设计。Alex一年级在林肯学校上学,课表上没有“语文”这个词,而称为“语言艺术”,分为:拼写、书法、阅读和写作。二年级转学到海蓝学校,该学校三年级孩子一天的流程为:上午拼写、写作、特别项目、分享阅读、数学、午饭以及户外课件休息20分钟,下午安排的是自由阅读、引导阅读、科学、阅读和放松。家庭作业为每天阅读25分钟,有时会有10分钟的数学练习。从分配给阅读的时间和方式可以看出,美国小学教育非常重视阅读,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故事,诗歌,寓言或童话,杂志或小说,老师会有意选择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用于阅读,为的是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以及积累能量。他们目标非常清晰:3年级以前学习阅读,3年级之后用阅读学习。
对于不同天赋的孩子,他们会进行分班教学,比如阅读一项,就有阅读尖子班、阅读拓展班,正常阅读班,还有面向综合能力很强学生的天才班。但是在阅读尖子班或拓展班,并不是像我们这样“教得多,读得多,写得多”来提高分数,而是用游戏、项目、工作坊等形式,用启发性的教育方法,问更深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触发和锻炼学生更高层次的分析、整合、评估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理解和应用上。因为涉及教育公平问题,国内已经取消了类似的设置,但戴安娜女士有一句话很好回应了这个质疑:教育公平并非对所有人都提供一样的教育方式,认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人的潜能才是真正的公平。
语文课究竟怎么上?
对于日常的语文课堂怎么上,这本书提及不多,但是阅读拓展项目、阅读尖子班的课堂,都有案例,同时还列举了7种读书笔记的方法,从中清晰地看到5大关键点、16种思维习惯的培养的确是落实在具体课程实施的。可惜有些项目课程,可能在国内语文课堂上,很难找到对应的案例。
首先看7种读书笔记。一至二年级有评星式,请孩子写出日期、书、作者;再给这本书打星星;写出感想,为什么喜欢,或者为什么不喜欢。复述式笔记要求孩子分别用三句话描述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老师有对应的评估表。联系实际式笔记除了要复述,还要记录读到某个段落或情节时的联想,并且描述两者之间的相似点,以及思考为什么这样联想。判断重点式笔记首先也是复述,第二部分记录所读故事的几大要素:人物,场景,冲突,解决方法,作者想表达的思想等。从中可以看出,帮助学生联想、比较、调整、提取信息、学会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是老师设计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笔记的初衷。他们的阅读,并非为读书而读书,贯穿始终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看这奇特的课堂》这篇文章中,戴安娜女士记录了Alex参加阅读尖子班进行乐高机器人项目的活动。具体做法是:两人一组,分得一套乐高机器人模型,孩子们要自行研读指引,把机器人拼装好,并进行编程。在整个项目中,每组需要合作完成16项挑战。每个组的进展不一样,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每组孩子进行的工作也不一样。比如有一组两个男生进行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项挑战,两人合作,在地毯上用胶带设跑道、测试、讨论、修改。下课前,他们第37次发动正式挑战,还是失败。下一节课继续。如果让我们去参观这样的课堂,大概会觉得这是科学课,而非语文课。但带这个尖子班的贺纳老师说:这个班的目标不是培养阅读尖子,而是培养思考者。这个项目结束后,贺纳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自我认知的作业:①和去年做此项目比,你感觉有什么样的不同?②你和同伴是如何合作的,举例说明这样的合作如何推动项目的进展?③列举你在项目中用到的3种思维习惯。你从这个项目中得到什么样的收获?④将你的所获和你的生活击将来可能的经历联系起来。4个问题指向一件事:思考你的思考,将经验和教训转变成成长的智慧,也就是训练孩子的元认知能力。而这一能力,是所有能力的源泉。所以,这最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却最接近教育应该做的事和应该的姿态。
具有厚实的人文素养,拥有强大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孩子才具有面对未来的能力。至暗时刻,灵魂是光!用未来定义和引导现在,这不仅是语文教育,而是教育要去的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