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幸福的真意》,中信出版社,2009.
简读2-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幸福的真意》作者也算得上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领军人物,是积极心理学重要概念“心流(Flow)”的提出者。这本书的原版书名就是《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不知怎么被转译成现在的书名,这恐怕是出版社的手笔(个人感觉,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图书比较像文气的教师,而中信出版社的图书则比较像公司里的培训师)。
所谓心流,指的是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而无视其它的一种心理状态,作者进一步发展出“最优经验理论”,用来揭示其心理机制。在采用“经验取样法”进行大量数据收集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发现,获得最优经验的关键在于对意识的掌控。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随时随地进入专心致志的状态。在资讯爆炸的当今社会,集中注意力意味着一种认知选择,即,在某个时间窗口只允许一件事情进入意识。同时,能够及时“关闭”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注意力品质。
最优经验,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乐趣”。作者指出乐趣的出现需要8个要素,其主要的心理机制就是自我投入全部的精神能量与活动对象(如运动、绘画、写作、聊天、独处甚或是工作)之间的积极互动,在过程中体验到的全神贯注、挑战与技巧的匹配、掌控感与满足感,都是心流产生的必要条件。作者还描述了容易产生心流与最有经验的个性和家庭环境。
“最优经验”的反面被称作“精神能趋疲(psychic entropy)”,指的是,当我们被其他资讯所牵扯,偏离了原先自己的意识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在脱序”现象,比如正在专心写作突然蹦出QQ信息或悬窗广告而由此分心。
接下来的几个章节分别探讨感官之乐、知性之乐、工作之乐以及独乐众乐,旨在改善经验品质。
“感官之乐”说的是如果能够在感觉和身体层面投注更多的注意力(即笔者经常说的“身体技术”),也会产生更多的乐趣。比如,美食家的吃喝普通人的吃,其感觉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点就是,依赖物质资源越少、投入精神能量越多的活动,越容易产生乐趣。
“知性之乐” 是把产生心流的几个条件要素运用到智力活动当中,即通过心灵活动制造乐趣的途径,也可说是思考之乐。比如,不过脑子的阅读者是被动的消费者,而做标注、做书摘、写书评等则是积极的生产者,同是阅读,后者比前者更能获得乐趣。
“工作之乐”“独乐众乐”说的是弗洛伊德的快乐秘诀——“工作与爱”。有意思的是,作者竟然使用了“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说明可以把工作锻造成最优经验的来源,庖丁的“游刃有余”在作者的笔下成了工作中“心流体验”的一个例证。“独乐众乐”说的是关系维度,即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主要还是看个人的精神投注程度。
作者还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聚焦人的挫折经验和压力情境中如何产生心流,指出有利于产生最优经验的适应(应对)策略还是控制意识,不过这里强调的是在危机和压力面前建立对于自己(注意:不是对环境本身)的掌控能力,从而得以对(不利)环境采取开放的心态,这样才能够注意到变通的可能性。
正如本书书名所说,在作者看来,心流是一种“积极经验”,积极经验心理学将重点放在“经验层面”。而积极经验可以通过掌控意识和日常习练获得,这是一种宝贵的心理资源。
2018-01-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