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作者: 拾贰字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8:20 被阅读9次

    1.贾元春:贾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嫡长女,也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是出生于正月初一所以起名叫元春,在十几岁时就入宫做女史了。贾元春的性格一直都是贤孝才德,而且雍容大度的,在23岁时元春就已经加封了贤德妃,最著名的便是元妃省亲,贾府为此更是修建了大观园,也是非常欢腾热闹的,元春的命运似乎也关乎着贾府的兴衰,秦可卿的死也标志着贾府的末日来临,而元春晋封贵妃又让贾府重现了生机。贾元春是四大家族的最坚实的支柱,也是贾府的政治靠山,又是政治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给人赏赐礼物的时候,唯独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是一样的,而林黛玉与迎春探春惜春是一样的,这也心事了她在贾宝玉的择偶问题上是倾向于薛宝钗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下,她又有着哪般多舛的命运?

    昙花难得开花,花夜开晨即萎谢。所以“昙花一现”这句成语,是用来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贾元春是贾政的嫡长女,排行老二。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充任女史。后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书中用了整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元春却称自己居住的皇宫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元春用自己的最好的青春为贾府带来了转机,但是贾府的男人们并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贾赦、贾珍、贾琏等人仗着元妃这个靠山,在外有恃无恐,加速了家族的衰落灭亡。以红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认为元春的结局并没高鄂后四十回中所写得那么单纯,从”虎兕相逢大梦归“可以看出元春可能毙于一场关系到贾府的宫廷恶斗。

      元春至死都牵挂着家族命运,预感到贾府必将遭殃,这令她感到十分憾恨。“望家乡”实指金陵,即南京。元春死时离着南京“路远山高”,其实就是死于皇宫,为什么山高路远,红学家认为,元春是因为失宠而被关在了看不见外头世界的地方,而“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之说更说明了,元春的毙命,并没人来告诉贾府,所以只能在梦里相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也暗示了元春走后贾府之败,这样就加重了元春的悲剧感,也指责了封建制度的不近人情。”刘心武据“荡悠悠”三字编造元春在荒郊野外自缢秘史,甚为不妥,因为此三字亦见于迎春曲子“一载荡悠悠”,凤姐曲子“荡悠悠三更梦”,她们何尝自缢?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从这里也让作者一眼便看出了元春心中高出世俗的光辉。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过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

    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的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2.史湘云:人人都说薛宝钗是传统儒学精神的完美体现。这自然没错,儒学作为一门生活的学问,它同时解决了个体应该怎样生活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应该怎样构建的政治问题。作为这两者的产物,其一是修身之道,其一是人情世故。薛宝钗深得人情之理,但作为情理基础的赤子之心已经暗淡,难逃孔子所谓的“乡愿仁之贼”的批评,是儒学真精神在末世沦落的体现,所以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而史湘云赤子之心犹在,虽说情理之功、生活之道还需磨练,毕竟本心在。这样看来,薛宝钗得到的只是儒家真精神的表皮,而史湘云得到的是内骨。只不过前者是精皮,而后者还只是粗骨。

     虽然遭遇不幸的命运,但史湘云总是以乐观、旷达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用笑声来驱逐阴霾。史湘云一出场,就是“大说大笑”地,和众女儿很不一样。她是大观园中笑得最多也最有特色的一位少女。在宴请刘姥姥的饭桌上,她曾笑得“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芦雪庵联句时,她先是“笑弯了腰”,接着是“伏着,已笑软了”,最后干脆“只伏在宝钗怀里,笑个不住”。她就像大观园里的一颗开心果,难怪宝玉会说:“诗社里要少了她,还有什么意思?”缺了她一个就觉闷得慌,催促贾母快将其接来。她不像林黛玉那样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用叹息和眼泪来折磨自己,她热爱生活,珍重生活中一些平凡而美好的事物。她在“菊影”诗中写道:“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她用暗香比喻菊影,也泛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她是那样认真地寻觅着它们,小心翼翼地珍惜和看重它们。

      湘云心直口快,极爱说话,对人对事都很热情。有一次看戏时,凤姐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我知道,像林姐姐。”这说明她心无城府,有话就直说从不避讳。香菱要学诗,不敢打扰宝钗,就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湘云却不以为意。香菱求她教自己,湘云就热心教导,非常乐于助人。

    关于史湘云最后的命运问题,这里我不想争论续本的优劣,只想从史湘云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什么样的命运最合情理的。人心与人生不可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之命运是不可分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成就了人的命运,而命运也在时时引导着人的性格。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知命。儒学孜孜不倦的教导一种良知指导人生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样的生活才能得到“人生之乐”。也正因此,儒学才能超越佛学的“人生是苦”。深得儒学外在精神的薛宝钗大度,随遇而安。深得儒学内在精神的史湘云乐天,居陋室,终不改其乐。

    她贵为豪门千金小姐,因父母双亡,虽从受宠的贾母家寄居到不自由、被当丫鬟一样使唤的史家,依然自得其乐。从中我们不难推断,虽说如判词所说的“斯配得才貌仙郎……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也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悲观。从前面八十回的暗示来看,后面关于史湘云的内容不会如续本那么少。但不管会经历怎样的人世变故,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之乐天会因此而改变。

      不过问题在于,《红楼梦》是悲剧,其主人公的命运都很悲惨。史湘云的乐天似乎与悲剧的氛围不相符。真的不相符吗?

    悲剧的确少不也悲惨的命运,但不一定悲观。实际上,悲剧的悲不在悲观。悲观只会使人绝望,进而麻木。悲剧的悲是积极的人性在命运沉重的、不可改变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仍然不屈的悲凉。如果说大团圆式的喜剧给人的是‘善有善报’的道德教导,那么悲剧的悲惨结局给人的是人性在经受不幸打击后的伟大,是在黑暗中突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是在绝望中突现出来的生的希望。而史湘云的乐天正是这种儒家真精神的伟大,史湘云的乐天给人的正是这种绝望中生命不息之光辉的希望。而伟大的悲剧诗人曹雪芹似乎隐隐的表达了这种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所弥散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我们再看看《红楼梦》的判词:这正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观。我们听到的似乎不是林黛玉的忧伤,而依然是史湘云的带有英雄气概的乐天,一种知命的真乐天吧。

    3.李纨:论口才,李纨与熙凤是天壤之别,若论心胸,则熙凤去李纨甚远。按理来说,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应该是李纨,但事实上一直替王夫人掌管荣国府内部事务的是贾赫的二儿媳、王夫人的娘家侄女王熙凤。对于李纨没有执掌家政的原因,许多人都会认同王夫人的看法,以为李纨是个“尚德不才的”,没有掌管这么大的一个家族的事务的能力。其实不然,李纨是很有管理才能的,她的才干不在王熙凤和探春之下。书中自有例证。凤姐因小月久病,家政失衡,王夫人派李纨打理家中事务,又命探春、宝钗合同李纨裁处。在这“三架马车”执掌家政期间,人们只注重探春的“敏”、宝钗的“贤”,却全然忽略了李纨的“德”与“才”。

      探春原是协助李纨裁处事务的,可几个月中,主事的一直都是探春。几件大事小事尽显探春的才干,风头早盖过了李纨,可李纨对此丝毫没有妒意,反而处处支持探春、维护探春。这份情怀,又岂是王熙凤所能有的?对于探春对大观园所进行的“兴利除宿弊”的改革,李纨是明确支持的,而且她的支持是从一个当家人的立场来考虑的。她说:“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从这句话,不仅可以看出李纨对婆婆王夫人的孝顺(她是时时处处想着王夫人的),也能看出李纨思考问题顾全大局。她是从真正掌家人王夫人的角度来考虑探春的改革,“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她认为探春这样的做法能够激发奴仆们的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尽职尽责的工作,自然有利于荣国府今后长远的发展。

    李纨从全局出发,敢于支持探春的改革,堪称有“伯乐”之才。当探春“可惜蘅芜院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利息之物”时,李纨说:“蘅芜院里更厉害!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种香料,香草儿,都不是这些东西?算起来,比别处的利息更大。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天一季的玫瑰花,共下多少花?还有篱笆上的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单这没要紧的花草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钱。”一席话使探春茅塞顿开。一席话更充分证明李纨之才干不在探春之下。李纨之所以不掌家,是与其孀居的身份有关的。一个寡妇麻药清净守节,当然不能抛头露面去处理偌大家族中繁琐的家务事。并不是李纨没有才能,而是封建礼教的约束和她个人谨慎处事的作风不允许她施展才华。与王熙凤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形成对比,李纨是一个把金钱看的很淡的人。王熙凤曾为李纨算过一笔帐:“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的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份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总共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能共算起来,也又四、五百两银子。”而且在李纨、探春、宝钗三人同理荣国府时,从探春的口中又得知贾兰上学“每月月银八两”。

      从这两笔帐中可以看出,在贾府,李纨是经济比较富裕的人。但从未看到李纨是如何花钱的,李纨的生活简朴,她不爱虚荣,基本上过着一种恬淡平和的日子。她可以说是贾府中“勤俭节约”的典范。正因为她平时没有那种“安富尊荣”的享受,所以在贾府被抄家后当贾家生活陷入困境中时,她也没有象别人表现得那样难以忍受贫困。

    就连贾母都称赞她:“倒是珠儿媳妇还好,她有的时候是这么苦,没有的时候也这么着,带着兰儿静静的过日子。”一个世宦千金、公府奶奶,能够如此恬淡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大起大落,恐怕也只有李纨了。

    4.秦可卿:《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交代了秦可卿的出身: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秦可卿的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所谓营缮郎是作者虚拟的官名,甲戌本在"营缮郎"下有"官职更妙"的批语,也可说明这一个名称为虚拟。

    不过,在明清两代工部设有营缮司,隶属于工部。掌缮治皇家宫廷、陵寝、坛庙、宫府、城垣、仓库、廨宇、营房。营缮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清史稿·职官志一》:“营缮司所正、所副各一人…… 顺治十四年,增置营缮司所丞二人。”营缮司郎中一职在明清时为正五品,营缮司员外郎为从五品,级别、俸禄并不低,其所管理的工作内容也是一个肥缺。程乙本将秦业的“营缮郎”改作"营缮司郎中"可作为参照。

    贾琏和贾蓉所捐官职均为五品虚职。居住于荣国府正堂的贾政官职也是从五品。相较而言,秦业官职也不算寒酸之至。秦业家族虽然相较于四大家族的财势不可同日而语,但也属于仕宦之家,其职位与贾政相仿佛。当然以秦家的身份嫁与贾珍的儿子,仍然有高攀之嫌,但也在情理之中。对于秦可卿的出身还有一个疑问,秦可卿并不是秦业的亲生女儿,而是养生堂抱来的弃婴。有人说秦可卿如此一个不明身份,不明血统的人如何可以嫁入贾府为长重孙媳妇呢?

    养生堂是过去收养弃婴的场所,主要收养一些弃婴、孤儿,也称慈幼局,育婴堂。清初,民间溺女婴问题渐趋严重,朝廷和地方士绅更加重视建立育婴场所。康熙元年于京师广渠门内建立育婴堂,收养遗弃病废之婴儿。雍正二年颁布上谕,行文各省督抚仿照京师推行育婴堂。此后各府州县皆设置育婴堂,许多州县官员和地方士绅或拨给公田公费,或捐钱捐田,供育婴堂所需。清政府对育婴堂的设立和管理政策不断地进行调整。

    过去从育婴堂领养的孩子是要经过领养手续,发给正式的领养执照。收养子女要姓收养家庭的姓氏,捐考即用养父三代籍贯,即使该养父领养之后生子,其亲生子女和领养子女在财产继承上均有一定的权利。领养者不得随意断绝领养关系,或者以非本宗人口为由开出宗籍。

    因此,从养生堂领养的弃婴在身份和权益上是有保障的。秦可卿虽然是领养的弃婴,但在隶属关系上等同于秦业的女儿,并非是不明出身来历的人。交待秦可卿出身的文字处,甲戌本有一句夹批: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这段话很清晰地说出了如此安排的理由:

    首先“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红楼梦》将秦可卿安排为养生堂抱来的弃婴,说明秦可卿的悲苦身世,符合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悲剧格局。

    其次“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秦可卿之秦谐音“情”字,而秦可卿正是情的化身,并不知道秦可卿的姓字名谁,更可堪当天下女子之“情”的代表。

    在现实生活中,秦可卿是秦业的养女,是宁国府的长孙媳妇;而在作者的意识层面,秦可卿是情的化身,是天下女子情之代表。这正是将秦可卿安排为秦业养女,养生堂弃婴的根本原因。

    高一十二

    黄梓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yb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