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统媒体里的“新媒体部门”要怎么活下去?

传统媒体里的“新媒体部门”要怎么活下去?

作者: 26bd6cf42f0d | 来源:发表于2016-11-07 16:22 被阅读84次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断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其中自媒体的崛起更是与传统媒体展开了一场受众的争夺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断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其中自媒体的崛起更是与传统媒体展开了一场受众的争夺战。由此小编也采访了资深媒体人,他也表示:目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容小视,他举例道“北京劫车案”属于比较大的新闻,但最先报道出来的是京华时报的微博,而所有的中央新闻都是跟着这条微博转发,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自媒体的发展已经在媒体行业另劈了一个战场,它有读者、有受众,它对传统的媒体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直接就是个挑战。如今,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形式多样的网络产品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甚至主导社会舆论的趋势已经显现,传统方法监管难,监管法制滞后,新媒体个人终端与个人生活需求、商业模式以及信息传播捆绑在一起,而这也对现有的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我们不妨把开发独立APP,从资本方圈钱,向政府争取资金,称作传统媒体通过新媒体谋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新计划。

由于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外部资本不太可能不大愿意进入,除了上市,融资的可能性不大。争取政府项目资金不容易,并且同一主题不可能年年申报,实际争取下来的钱虽然可能有好几百万元,但是往往连几年的人工成本都支付不了,所以大部分的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都是母体在硬投。同时,与资本方或政府的认同不同,客户对传媒新媒体的认同度十分有限,运营艰难。

2.优于“新媒体”耕耘的新路径

针对电视台的新路径是这样的:

电视引流:通过电视主频道优质栏目宣传网络直播平台,优质栏目容量有限,品质不能降低,影响力不容摊薄,广告成本高,我们就只通过预告片做挂勾,将部分即看电视又玩手机的中年人群引流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去。

直播爆破:在目标人群最爱使用的网络直播平台上,开办与栏目热线同号或者号码相近的网络直播频道,开发网络直播平台互动节目,进行民生维权互动或与合作商家合作的服务性直播。重要的是:内容不在电视上展现,节目录播只在与网络直播平台同号的网站上公布,网站对下一步的社群裂变进行引流。

如果采用可以设置子频道的YY这样的直播平台,传统媒体完全可以采用开花式发散,电视一分钟引流,直播多频道展现,可以讲美食,讲家俱,讲汽车,聊情感,开放式运营,可以开展网红培训等衍生业务,可以为下一步的联盟商家加盟设立专属子频道,可以为将来开展的阶梯拚团进行商品展示,甚至于可以关闭热线平台,只在直播平台处理观众报料与互动。

传媒媒体通过直播平台吸引目标服务对象,作为依然优秀的内容生产者,传统媒体在完全脱离原有的电视或报纸影响力模式的移动端上,我们用我们最擅长的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与互动的能力,再度聚集目标细分人群,通过不同的服务,建立并推介社群,而社群建立起来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对直播平台进行通知与推荐,形成脱离于电视的新的传播循环。

3.“新媒体”与旧的广播思维和单一的广告运营模式运营

(1)广播思维和传统广告思维是新媒体运营的死结

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是流量,通过分享服务吸引用户,通过服务与目标对象形成强关系并争取形成持久互利的商务合作模式。它强调通道与价值转移,强调分享与共创,强调整体效应,强调以免费方式在后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互联网方式是与目标对象共同完全传播,共同创造价值,可以通过各种标签手段,为目标对象画像,有办法通过持续服务锁定目标对象。

传统媒体则是我做你看,传统媒体是以救世主,高人一等的面目出现的,我为你维权,我为你解惑,我为你服务,这种大众传播的广播思维,核心是针对不确定的大众对象进行信息轰炸。通过累积不确定对象的量来形成质变,形成话语权与推广力。

它的逻辑是:好节目创造好收视率,好收视率创造公信力,创造广告营收,要么硬广要么软文,涉及有偿服务,就一定会收费。在这个框架中,一切都是可度量的,不存在免费或者共享经济的逻辑。而这个框架唯一不考量的就是流量在哪里?广告外的生存空间在哪里?边际收益在哪里?

(2)不记远景与全局的制度会成为压垮传统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广播思维和广告逻辑本身就使传统媒体在架构设计中,缺乏导流与价值转移的整体规划。最为可笑的一个例证就是,大多数重视新媒体的传媒,其新媒体部门与其他部门是并列的,彼此互相不理解,互相不配合。而所谓生态系统的建立,其实首先并不是外部机构之间的合作共赢,而是内部资源之间的有序连接和有效整合,系统内部各单元能否弹性响应形成可扩展模块,能否形成合力与共振,才是考虑传统媒体转型的生死关口。

现在,许多大公司推行将整体分割成为小核算单元的阿米巴制度,以为可以解决成本考核与内部结算的问题,它适合于以经销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公司,但是,许多媒体也这样做了,对于媒体来讲,这可能恰恰是产生更多新问题的根源。

4.新媒体的兴起也未必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随着新媒体部门的兴起,部分媒体在节目和现场活动过程当中,建立起了扫码等规范动作。

新媒体人承担了对外宣传任务,有许多难于完成的指标指数,新媒体人上传推广,针对不确定的受众群体发布传统媒体的声音,执行我不知对方是谁的大众扫射,新媒体人擅长于与同级或者国家级网媒打交道,他们的工作让传统媒体得到了不少一线网媒颁发的荣誉,但事实的另一面则是传统媒体给新媒体部门员工发工资,为头条号等一线网媒打工。

由于同样的广播思维,和公众号的天然陷阱,由于目标对象人人知我,我不知人,基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社群组织与互动。大多数的传统媒体新媒体部门无法执行任何一项有明确目标的运营任务,是成本单元。

传统通讯员系统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不适应社群工作,很难有效组织发挥作用

由于传统媒体的老化,年轻受众的流失,通讯员系统也同样老化,这些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触角,由于其成员中不太会使用微信、QQ的中老年人比例过高,无法以网格化的思路,建立有效覆盖的网。并且由于欠缺赢利维生模式的设计,纯公益的服务性质的报料系统,也无法发挥类似于当年通讯站的任务。

社群工作脱离整体价值链没有配套运营,无法变现,无法对整体运营做出贡献

社群工作小组起到组织并服务受众的作用,但是,由于没有与运营板块结合,没有良好的顶层设计,无法为传媒运营作出应有贡献。

现在,传统媒体提融媒体,提新媒体相当多,提社群相当少。确实是一种悲哀,悼词写得再好,人也是没了……

但也有持不同意见的网友向小编表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可以并存,并举例:“自己每天都会买报纸,并且认为传统媒体的存在是有起合理性的,与新媒体可以同时并存,应为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可以摸得到看的到,并且新闻的来源和权威性更强,新媒体的话速度可能更快,但未必很准确,网上的虚假信息太多,而受众这块比较还是有大部分中老年人是不会使用电脑等网路产品的。

无论是并存还是取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自身的缺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媒体里的“新媒体部门”要怎么活下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yo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