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门同事掉进了修仙小说的坑,我们都在看同一部小说,上班的时候如果遇到都会互相谈论一下,你看到什么地方啦?我看到什么地方啦?主人公修炼到什么级别啦?有什么地方有趣啊?
我在想,既然都是看同一部小说,除了超前的部分可以剧透以外,其他地方都一样,怎么还会有兴致和对方聊呢?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显然,同样一个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表达习惯不同,讲出来的感受就是不同的。交流的目的在于,互通有无,也许同样一个段落,联想出来的场景不同,你的讲出来的正好是我喜欢的那一个方面,或者是激发了我的更多联想;甚至是书里面你看到的细节,我没有注意到,而这个细节又刚好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主人公在前期修仙旅程中,凡是和他一起经历的人都没有好下场,非死即伤。”这个情节在我这个同事看来就是被忽略的,而且书上没有,我总结了以后和他聊了聊,他很惊讶,说是这样的吗?他不曾注意这些,想来还挺有趣的。
这就是互通有无。
事实也证明,不同人对于同样一段文字,经历同样一件事,所感所想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交流,就不会知道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许还会耿直地认为,大家都这么想吧。
不同的个体对于观察和接受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以后,产生的输出不一样,那么他们由此产生的行动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获取的信息产生的价值为何,应该是由自己判断的。不能人云亦云,听别人的话做事产生不了满意的结果。
那么经过一番阅读以后,通过实践来验证书中传达的信息是否也是个性化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希望通过读书来获得某种技能,达成某种结果是完全个性化的。
首先,我们寄希望于阅读来获取的信息价值千差万别。也许书中的关键主题对一个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而对另一个人的价值却不如书里一句作者貌似无意提及的一句话,这个人认为这句话才是凸显并且关联整本书知识点的重要价值所在;而前面这个人同样看到了这句话,却让它溜走了;
然后,我们要明确的是,阅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阅读可以提供给我们思考的角度,可以提供给我们行动的方向,而这些角度和方向是达成每个人不同目的的众多路径之一。显然,目的不同,想要获取的达成目的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我阅读一本书的目的也许是为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不同的角度,希望从这个角度能够更加高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而另外一个人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为自己的思考方法库添砖加瓦,或是为了自己的文章苦于和其他人写的文章角度太过雷同而寻找新的突破;
最后,无论书中的观点为何,如何消化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员,同样也是个性化的。阅读的步骤不是那种阅读、摘抄、记忆了,而是理解、分类、调用。如今的信息爆炸,量大到早已超过了人类能够记忆的极限,如果不想自己看到的知识点像猴子搬包谷那样,记住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就必须有目的地建立外脑。而如何理解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涉及到如何把知识点按自己熟悉的方式分类,方便自己在用到的时候随时调用,显然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
瞬间能够搜索到,并且调用出来自己学到的知识点。不是说准备好几本好看的笔记本那么简单,方式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方便自己记忆且调用的就是最好的,这同样离不开个性化操作。
综上,从一本修仙小说想到的,书在不同人手里,其产生的价值是不同的,获取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也是不同的。这就有了开头讲到的,大家聊天讲的是相同的小说情节,却有不同的点来吸引着大家的兴趣,互通有无,兴致盎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