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土地的变革,似乎把宝都押在了土地流通上。最初的期望是想通过土地流通,能够改变乡村的现状。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成为了土地流通中的生力军!这确真实一定的时间内吸引了大批想在乡村干一场的创业们!
但是,事实证明那些辛辛苦苦、脚踏实地、静静苦干的创业者们,尤其是那些种粮大户们,除了极少数的人能挣到钱以外。其他的人基本上都处在挣扎线上,到了弃之可惜,不弃则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让人意外的是,有些合作社、家庭农场有的什么也不做,只是把土地聚拢过来,每年都能赚不少的钱!其间的门路便是套取国家的三农补助,这已经是一个揭露的秘密!
国家想方设法地盘活土地资源,想让农人们过上好日子!各种各样的三农补助,补了那么多年,仍是没有调动农人的种粮积极性。倒是许多农人认为应该把这些补助改变一下形式,让真实种地的农人得到好处才是根本!
把土地流通集中起来,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都在主导推行的工作。有许许多多的土地流通确实让农人们得到了实惠和好处!而同时在土地流通中也确确实实存在一些风险和危机,也应该引起农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回过头来看看我国的农业发展之路,也是一路崎岖!自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肆虐,中国的乡村就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危机状态中。变革开放后的土地开释,乡村状况和乡村发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国家经济向前的快速发展,乡村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变。现有的乡村经济已经无法满足和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
现在乡村迫切需要的是改变现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形式,土地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方向和趋势!但在现在的变革前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令人堪忧现象,国家应该加以控制和纠正,并且是刻不容缓!
有关数据显现现在乡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数量是大的惊人!表面上风光无限,
而实践中大多数都是空有其表,他们先用较高的价格把周边的地聚拢起来,为的便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助而存在的。这种现象埋下的隐患却是无穷尽的。
再则有些合作社,家庭农场主们,脑子活脱的很!钻心研究国家政策的多,专心研究种地的少 ;研究怎样省钱的多,真心研究怎样增产增收的少;研究市场结构的不多,研究种植技术的更少。这些也许便是以后失败的祸根!
变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农业生产方面让人感动最明显的便是乡村的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毁掉的差不多了。真实可惜!我们国家缺的不是种植技术;缺的是把这些种植技术如何实施、推广应用的问题?知识不是生产力,怎样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是问题?我们现在的关键点是技术与生产严重脱节;理论与实践指导完全脱钩。理论和实践如果没有效果作为支撑,没有结果产出,说的再好一切都是空的。
大家都在忙着土地流通!而土地流通出去后由谁来管理?土地流通出去后的农人怎样办?这些都是最现实、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并且是关系到各自双方生存和利益的大问题。大多人数都想象地认为,土地流通后农人能够给合作社或农场主打工。不错,理是这个理!农场主、合作社需要的也是人,但,问题的纠结在于他们这些老板们能要得了多少人?什么人都要吗?还有就是工资的问题,你没有钱给,价钱不合理,谁给你做?
另一方面,土地流通主和土地流通的企业家们有的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着资金回到乡村想做一番事业。他们对农业的认知不足,不知道农业的水究竟有多深,觉得有国家政策支持,应该能够大有作为!于是,凭着满腔热血几千几万亩的土地流通到手后,自己却什么也不懂。 管理人才是请的、技术顾问是聘的、机械手和人工都是雇的。一年到头产出没有投入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