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界定
1.1 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户在保留承包权,不变更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合法的形式将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有偿转让给其它土地经营者的一种行为。一般而言,农村土地流转可分为两个方面:土地转出与土地转入。
经文献研究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农地流转的主要矛盾在于农地转出,因此本研究将农地流转行为进行限定,特指转出行为。一般而言,进行家庭决策的多为户主,因此本研究中所指的农户特指组织家庭农业生产活动的一户之主。由此,本研究中的农村土地流转特指农户依法将自家直接农业生产用地(包括种植业用地、林业用地、水产养殖业用地、牧业用地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土地经营者的行为。
1.2 土地产权理论
产权,即财产权利,指的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某种经济品进行交易时,用来界定收益、受损或补偿问题,以达到人们交易预期的某种权利。首先,科斯认为,当产权界定越清晰,越能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当土地作为商品进行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产权越清晰,越能屏蔽外人的干涉,交易达成率也就越高。其次,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的许多相关论述构成了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他认为,土地产权是指所有权所分离出来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继承权、收益权、出租权、抵押权、转让权等在内的权利束,以上权能既可集中起来由单一主体来掌握,也可分离开来独立运作。土地所有权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土地价格便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形式。
土地产权明确化是推进开展农地流转工作,完善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农地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还不是十分明确,法律规定我国农村土地由集体所有,农户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农户依法享有的权力可能是大打折扣的,由于土地归属问题的不明确而导致的土地管理问题比比皆是。因此若想有效保障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收益权,应确定清晰的产权制度。
1.3 农户理性行为理论
关于农户行为选择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其一,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行为流派。舒尔茨在 1964 年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及了“理性小农”一词,他认为农户在进行市场交易过程中是存在经济理性的,作为“经济人”,他们会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考虑自身的利益和成本,其生产决策行为主要为了追求经济人的最大利润目标。波普金则在《理性的小农》一书中提出了理性农户行为模型,他认为农户作为理性人而作出的行为选择均是追逐最大化利益的选择。因此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在合理成本下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在现有价格水平基础上保障利润水平。其二,以查亚诺夫为代表的组织生产流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假说,他在《农民经济组织》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家庭经济收入和农业生产投入是由劳动与消费的平衡决定的,农户的行为选择是追求家庭消费最大化的结果,由此可能会作出悖于理性行为流派观点的行为。其三,以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为代表的道义主义学派。他认为农户进行行为选择过程中所追求的不是经济人的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收益,会重点避免灾难,因此会选择生产和销售有保障的作物。本研究中的农地流转行为可以被理性行为理论所解释,当集体公社形式下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农户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经营模式保证了土地对农户的保障功能,成为了大多数农户的生存保险,因此符合农户的理性选择,可以调动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农业潜在效率。
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发展规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农户不能自由处置土地导致抛荒、小块田地不利于机械化的开展。在这一背景下,农户选择进行土地流转,推动闲置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保障农户实现最大利润,符合农户的理性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