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学的是师范,书上说,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有10—15分钟,所以课堂万不可滔滔不绝满堂灌。于是,对于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便觉得可以以此来衡量。
但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屡屡发现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大儿三年级时,随我中午在学校,有一次午饭后在校园溜达,发现了一窝蚂蚁,他便趴在蚂蚁窝旁,全神贯注观察了半个多小时,还是同事告诉我,我找去他才从五体投地的状态结束。他痴迷于看虫子,校园的哪棵树的树皮上结了个壳,哪棵草旁蚯蚓拱的土多,哪段墙根有蜗牛……他清清楚楚。
由此我想,注意力的长短不能一概而论,它是和兴趣有关的。
多年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喜欢学习的孩子注意力时间长,课堂自始至终专注、认真。
说了这么多,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不能给他界定在10-15分钟,或许只是课堂上是这个样子,当然幼儿也是如此。这是我在养育三木的过程中又一次深刻的感受。
晚上,我和三木诵读,照例要问他,跟读几遍开始指读?他伸手指头:“一、二、三,跟读三遍。”然后他一边自由自在地打轱辘、堆积木、翻卡片,一边嘴里跟着读。其实,我所知道的经典诵读没有像我对三木这样纵容的,他们都是规规矩矩的端坐指读,目的是让孩子怀着恭敬的心去读书,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但三木一下子坐不下来,我只能退求其次,能读就行,因为能读就能吸收。真的,他手里玩着,嘴里念着,完全一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样子,但他会在我读错某个地方时,忽然大叫:“错了,错了。”初还大为惊诧,后来我就深信,并非心无二用,他是有注意力的,只不过不像大人,注意在心,他的注意是分在了手上和嘴上,当然也有心里。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体会到了熏听的力量,生命成长正旺盛的孩子,像一块海绵,可以吸收耳濡目染的一切,他的注意力像一束光纤,虽分散却广博。
指读环节,三木总是走神,嘴跟着,眼却随另一只手走了。我仍提示首字,他仍顺着读下去,也就是手动着其它东西,眼盯着其它地方,没有我的领读,嘴里照样能读出下一句,我想,他的心是在的。那么,他的心在不在他摸的看的东西上呢?我想也是在的。
指读完毕,三木依旧坐着,伸手拿过跟读时看的卡片高兴的说:“妈妈,我们走迷宫吧。”他哪里会呢?以前给看过,弄不懂,便不再领他看。
他说完,小嘴便嘟起来,发出“呜、呜……”的声音,小小的手指也在迷宫卡片上的线条上划起来。
“小企鹅吃到冰激凌了……”他的手指随线条曲曲折折的划,真的划对了。出乎意料!
他没有划过,我确定他是在跟读时自己看会的。那也需要思考,思考是需要注意力的。
20张卡片,迷宫、数数、找影子、练眼力,连数字……半个小时,三木专心致志的一口气完成,并且兴致勃勃。也就是他的注意力达到了半个小时。
看来,趣味是决定注意力长短的重要因素。长大的人生多有不如意,若孩子能从枯燥中产生兴趣,从平淡中发现趣味,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