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东汉为什么有那么多听政的皇太后?
(2022.10.25)
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皇帝年龄很小,无法发号施令,往往由皇太后出面听政,代掌政权。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清代末年的慈禧太后了。而在历代王朝中,皇太后听政频率最高的,大概要属东汉了。整个东汉时期,前后出现过六位听政的皇太后。
东汉历史上一共有十四位皇帝,其中寿命最长的是开国皇帝刘秀,六十二岁;其次是末代皇帝汉献帝,五十四岁。除他们俩之外,剩下的十二位皇帝,活过四十岁的只有一位(汉明帝),活过三十岁五位,十岁以下就去世的有三位,最小的两岁,还有一个三岁。其中还有一位年龄不详的小皇帝,我们算他十岁吧,平均下来,只有二十七、八岁。
公元88年,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去世,继位的汉和帝年仅十岁,由汉章帝的皇后窦氏(?—97)临朝听政。窦太后及其家族把持朝政近五年时间。这是东汉历史上第一位听政的皇太后,在窦太后之后其他五位听政的皇太后分别是:汉和帝去世后听政的邓太后(邓绥,81—121,汉和帝的第二位皇后,在汉和帝去世以后迎立殇帝、安帝);汉安帝去世后听政的阎太后(阎姬,?—126汉安帝的皇后,汉安帝去世后迎立少帝);汉顺帝去世后听政的梁太后(梁妠,106—150,汉顺帝的皇后,顺帝去世后,立冲帝、质帝、桓帝);汉桓帝去世后听政的窦太后(窦妙,?—172汉桓帝第二任皇后,桓帝去世后迎立灵帝);汉灵帝去世后短暂听政的何太后(?—189,即何进之妹,死于董卓之乱)。
太后听政一定与外戚专权紧密联系。因为在男性社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女性,最终必须通过男性来传达、实现自己的意志。对太后来说,最值得信任的男性莫过于父亲、兄弟。而外姓掌控朝政,又一定会引起年幼的皇帝及其身边人的不满。所以在皇太后身后,乃至于皇太后还健在的时候,逐渐成年的皇帝通过各种方式夺回政权,并对外戚家族进行大清洗,就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性现象。
东汉历史上六位听政皇太后,除了末位何太后是被权臣董卓所杀外,前五位及其家族无一不印证了这一规律。但在这五人中,还是有一个特例,那就是第二位听政太后邓绥。邓绥被后代史学家认为是听政皇太后中的佼佼者,也受到过《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肯定。原因在于邓太后执政期间,并没有像其他几位皇太后一样,听任自家兄弟们跋扈,一心只为家族谋福利,而是的确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并且懂得如何协调家族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必要的时候果断抑制家族势力膨胀以符合公论。邓太后去世后,邓氏家族也难免遭受新掌权的皇帝打压,并为此付出代价,邓绥的两位兄弟被迫自尽。但整体上来说,邓氏家族在如此激荡的政治漩涡中,付出的代价算是最小的。比如,与惨遭灭门的梁太后家族比,邓氏付出的这些代价简直不算什么。梁太后的兄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跋扈将军”梁冀。邓太后相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文化。
邓太后一生的经历,和中国历史上另一位鼎鼎大名的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继父兄之志完成《汉书》的班昭(约50—120)。班昭不仅是入选《文选》的唯一女性作家,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行为准则《女诫》的作者。另外,她还是邓太后的老师。邓太后生前能成功地在男性政治世界中立住脚根,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在处理家族势力问题上也比其他任何一位听政皇太后妥当,即主要得益于她的老师班昭,一位伟大的女性学者。邓绥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邓绥从小的一些爱好、表现,与当时的普通女性有很大不同。作为一个小女孩,居然痴心于读书,每日孜孜不倦。这在今日或不足为奇,在将近两千年前,的确难得。史书上说家里人给她取了个雅号叫“诸生”(那个时代对接受官方教育、并以此博取功名的平民学者的通称),《后汉书·皇后纪》关于邓绥的记载中有这么一段:“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也就是说,邓绥早慧,六岁就能识字,十二岁已经能读通《诗经》、《论语》,喜欢和兄长们讨论典籍古训,而不屑于学习当时女性必修的女工功课,因此而遭到母亲的奚落。母亲对她说,你不好好学女工,行妇道人,难道长大了去考博士嘛?汉代的博士,是主管教育、参与朝廷谋议的官员。邓绥不愿太让母亲失望,也不愿放弃读书,于是改成白天学习女工,晚来习诵经典。
十五岁的时候,邓绥被选入汉和帝的后宫,充当贵人。班昭奉诏入宫续成《汉书》,也正是在汉和帝时代。当时的班昭,已经是年逾不惑而望知天命的年长女性,无论在学识上,还是为人处事上,都已相当成熟。年轻的邓绥以及汉和帝的其他后宫佳丽们,和这样一位女性学者比起来,就显得太幼稚了。种种迹象表明,汉和帝对这位著名女学者的学识为人相当钦佩,并最终决定聘请她担任后妃们的老师。于是,当时的皇后阴氏,以及身为贵人的邓绥都成了班昭的学生。面对同样的老师,资质不同的学生获得的教益有时会呈现出天壤之别。阴皇后看来不是好学生,并没有领会班昭在《女诫》中揭示的柔顺与伸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自幼好学的邓绥,则在班昭的点拨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快能把班昭教授的这套学识运用到处理后宫复杂关系的实践上,并为日后成功听政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阴皇后虽然也有才有貌,但长得并不高挑,和身材颀长的邓绥比起来,短了几分气势。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诚不为欺。更为完美的身材配上学识气质,使得邓绥马上吸引住了汉和帝的注意力,导致阴皇后被冷落。然邓绥却未因此而志得意满,反倒危机感很强,意识到这里面有太多复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于是她为自己确定的首要行动准则,出乎很多人的想象。她毫不计较阴皇后的嫉妒,反倒把维护阴氏的权威、地位作为第一要务,谨慎到甚至不敢和阴皇后穿同样颜色的衣服。但这些都没有让阴皇后的嫉妒心降温。
有一次汉和帝病了。阴皇后放出话来,说是等汉和帝驾崩后,她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铲除邓氏家族。邓绥听到话风后,意欲饮药自尽,希望以死来化解这一矛盾,并保全她的家族。由于侍从的阻拦,邓绥自尽未遂,而第二天汉和帝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邓绥因此躲过一劫。持续的嫉妒心驱使阴皇后乞灵于巫术,试图通过巫术诅咒达到消灭邓绥的目的。这是非常危险的招数,在中国古代宫廷里是被严厉禁止的,因为巫术同样可以被用作对皇帝本人不利。阴皇后使用巫术一事被知情人告发。巫术不仅没有帮助阴皇后消灭对手,反而直接导致她自身被废。而在汉和帝决定废皇后的过程中,积极出面营救阴氏的,居然是邓绥。邓绥的气度再次让汉和帝满意。阴氏最终还是被废黜,汉和帝认为论才论德,没有人比邓绥更适合做皇后。于是邓绥成为汉和帝的第二任皇后。
谦退、自我裁抑,是班昭教授子弟、学生的重要课题,也是《女诫》的中心思想。阴皇后这门课程看来是不及格,最终导致了自身悲剧。邓绥的行为充分说明,她是班昭班上的高材生。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于邓绥在宫斗中起到的作用,见识到文化的力量,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了解邓绥对东汉政治的贡献,这一点我们放在下一讲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