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值得一读再读。《狂人日记》我认为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
单单就它的文言小序来说,我认为就是别有用心的。明明《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可它里面却偏偏有文言文,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什么不能纯粹地用白话文写完这篇小说呢?

首先我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地一种智慧表现。要知道,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封建落后的,封建守旧势力还比较强大,贸然公开地对其提出挑战,自己很可能会遇到人生危险。假借一个旧社会文人的名义来展示“狂人”的日记,既可以很好地引出下文,又可以对作者本人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其次这其实隐含着讽刺意味在里面。在旧社会文人的眼里,那就是一个狂人。那么,这就代表在所有的旧社会人的眼里,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狂人。而“狂人”的如此重要甚而当作精神寄托的日记,一来却被人们当作笑谈,二来被当作供医学研究的资料使用。何其讽刺!
这篇文章也不仅仅只是在揭露封建礼教吃人,它还有更深的意味。“我”是一个先觉者,可是却一直没有出路。明明已经觉醒,却没有向前走的希望所在,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甚至是对立,以一己之力去对抗那么一大波人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我”遭到了他人异样的眼光,包括小孩子的。“我”也似乎在慢慢地变疯。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真疯还是假疯呢?其实我认为,“我”是疯中带有清醒的。这么说可能有点奇怪,简而言之,就是还没有完全疯掉。
刚看他的日记,就知道他其实有被害妄想症,总以为别人想要吃他,就这点来看,他是疯的。而且,他可能还有记忆的混乱,或者说,他把他记忆中的事情给改造了。那个时候,自然是不会有家人吃自己的孩子的。他的一家人也不可能会去吃他的妹妹的。这是一个狂人,他的任何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狂人的视角自然不可能和常人一样。有的人说他家人亲情淡漠,我认为是不对的。至少,他们还没有将“我”抛弃,给我吃喝。哥哥还给“我”找大夫。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旧社会老实人。再想想,小说毕竟是小说,是虚构的。至于那是是不是真的有吃人,也未必需要去深究。
从“我”的这十三则日记可以清晰地看出“我”的心路历程:还算正常——变疯——清醒呼号。
令我映像最深刻的就是第十三则日记里面写的:“没有吃过人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我”是差不多已经绝望了的,连到底还有没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都不知道。“救救孩子”之后不是用感叹号来表示强烈的呼吁,而是用了省略号。那么,就得换另一种眼光去理解了。我认为的是,这是“我”极大的对那件事的不敢肯定,还有就是,希望如果还有的话,哪怕是一个,也要去救救孩子。一个已经思想解放的人在那个年代,要好好生存下去是很困难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