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念的有点道理与深度思考

观念的有点道理与深度思考

作者: 可可V西里 | 来源:发表于2021-05-31 21:53 被阅读0次

    以前我认为:“把书读了,书里的知识就是我的。”

      以前看书后,我会一股脑地接收很多观念。

      以前,我看书常说的是:“嗯,有点道理。”

    于是我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看似读过很多书,却很少看完后往深处想一想,就算偶尔有时间想,也会像走在迷宫里左右为难,很难垂直向下地想。并且因为“一股脑地接受了很多观念”,以为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价值观更加丰富了,却没发现也因此增加了更多迷雾,连带着以前的很多观念都“看不清”了。

      迷雾的产生,来源于看完书后没有多想,没有辨别和选择,于是让自己在“这个有道理”和“那个说的也不错”中间游走而导致内耗,让杂乱无章的观念如随意盖起的大厦,没有规划更加混乱。

    而观念决定了自身的行为。“想”的过程就是“思考”,而“深度思考”又是能够让思考垂直往下、更加有深度的思考方法。

      为什么要进行“深度思考”?

      非常容易理解的是:在现实中盖一座大厦,需要构建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稳定的地基,结实的框架和材料来对抗地震、海啸等等的自然灾害,更需要建设的时间。

      而在精神世界也是一样,一座座观念组成的大厦,要想在山呼海啸般变换的信息冲击里“岿然不动”,就需要建立系统统一的“抗震框架”,各逻辑环节中的“紧密地连接”,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的“建造材料”和扎实建造的“思考和实践”。

      反之,就算矛盾与内耗没有击垮自己用观念大厦建造起来的精神世界,但越来越多的观念带来的未解问题也会迟早挤满精神世界直到崩塌,这也是很多精神疾病的起因。

      被毁掉精神世界的人,或是在精神世界里迷失的人,只能漂泊,只能凭借生存本能行事,只能得过且过,幸福像海浪里的珍珠再难见其踪影,只留下苦难与悲惨。

    有点道理会盲从,深度思考才会辩别与验证。

      当自己在没有经过辨别与验证就接受了一个观念,是一种盲从。盲从的表现是:“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做,大家都这样认为。”似乎这个“大家”越多,“大家”的身份地位越高或是越有钱,这个观念就越有说服力。

      而深度思考会撇开“大家的想法”去思考一些问题:

    这个观念是否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相冲突?

      如果有冲突的话,冲突在哪里?

      是现在的观念本身是错的,还是我原本的观念是错的?如何辨别?

      辨别出对错后,该如何修正错误观念?有没有“可操作性”?

      如果有,该怎样落实实践?又如何验证?

    如果中间有一个问题解答不出来,就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还不清晰,需要着重思考。所以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也是对原有观念进行查缺补漏,完善观念的方法。

    有点道理是天上飞,深度思考才是垂直落地。

      当关注力只是流于问题表面的时候,认识到的知识就是在天上飘荡不落地的,是在以往的认知中再进行认知,所以会很难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很难探索到深层次的内容,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认知,就会找不到落地实践的方法,也就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但是垂直落地的深度思考不是所有人都敢于去做,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建造的大厦被垂直落地后的冲击损毁拆除,也不敢拨开阻挡住视线的大片迷雾,害怕看到自己破败不堪的建筑和无数幢无法建造完成的烂尾楼,更怕整个精神世界都被全盘否定后的精神震荡,更怕自己再也没有“破而后立”的勇气。

      深度思考的过程,其实也是“收回看向外界的眼光后看向自己”,再“打破自己的一层层坚固的外壳”,从而面对真实自己的过程。

    有点道理是轻视,深度思考才能重视有动力。

      我考过跑步教练证书,五年里会用微信教人从零基础到会跑步,我时常遇到有人会问:“跑步谁不会?迈开腿跑就好了,还要花钱学这个?”同样的,在读书时也会这样:“这道理谁不懂?为什么要花时间在谁都懂的道理或方法上?”于是略过。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问题的轻视是种自我傲慢的态度,傲慢带来的轻视往往很难有学习的驱动力,也很难有重视问题再深入理解的态度。

       在学习深度思考前,还有两个前提要解决,才能保证“大厦建造的统一性”。

      第一个是:

    深度思考时,辨别观念对错的标准是什么?

    要求相同的辨别标准,是为了让观念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保持不变,不变的就是稳定的,所以我选择的是道德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是辨别观点对错的标准,也是体现出为人品质的价值标准,也是我的人生指导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更是我要学习、修身正心的方向。

      标准的确立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再进行回答。问题是:如果我有一笔钱要创业,我会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合作呢?

    回答:肯定是个做事靠谱、值得我信赖的人。毕竟一大笔钱,我可不想受到损失。

    那拥有什么样品质的人是做事靠谱又值得我信赖呢?

      第一要守原则

      如果制定了规则以后,有时候遵守有时不遵守,这肯定不是让我信赖的人。

      第二要讲诚信

      意味着为人坦诚、诚实、有信用,任何时候都不藏着掖着耍心机。

      第三要不伤害

      如果做事不择手段地去伤害其他人,他早晚也会伤害我。

      第四要有始终

      做事有始就有终,切忌事情做了一半就撂挑子。

    第五要不着急

      步步为营才能思虑周祥,先稳而后动。

      第六要负责任

      面对自己选择的结果不逃避,为自己做出决定负责任。

    第七要公平中正

      为人处事不偏不倚,关系里就没有了怨气,就没有了内耗。

    可能还有第八,第九可以自行补充,而且每一条都可以延伸出很多内容,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标准有了以后,如何拿来使用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前几天有个热搜的评论区很多人点赞的一个观念:

    笑贫不笑娼。”

    在我看来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是需要舍弃的。因为笑贫不笑娼首先是提倡金钱的至高重要性,而且为了金钱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在我给自己制定的重要性排序是“道德第一”,并且当选择“不择手段”的时候就有伤害的可能性,所以这个观念和我的道德标准相冲突,是不能接受的。

      再比如这个观念: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观念在我看来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和我制定的“把孩子教育成独立自主、负责自己人生的人”的原则是相冲突的,冲突在于我不能僭越孩子的选择,她要不要去赛道比赛是她的事,我可以建议却不能控制,所以这个观念我也不会接受。

      再比如:“道德生智慧”。

    在我看来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因为它不仅符合了我的道德标准,我还在生活中进行了实践与验证,因为培养道德品质就是从外向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像托马斯·阿奎那说的:“只要认知的对象在认知者心里,知识就会随之而来。”而《大学》里也说过:“格物,致知。”

      经过自己深度思考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心里装着物品,就会了解物品,

    会爱惜物品,更好的使用物品。

    心里装着自己,就会尊重自己,

    会爱惜自己,才是真正爱自己。

    心里装着他人,就会为他着想,

    会理解他人,才有周全地礼貌。

    心里装着事情,就会认真对待,

    会全力以赴,成败才问心无愧。

    心里装着道德,就会严格落实,

    会用心体悟,解决生活的难题。

      标准确立会使用后,第二个需要统一的前提是:

      思考的立场是什么?

      思考需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和观念。

      那如何客观地看待问题呢?站在什么立场才是客观地看待问题?我用图画来说明:

    在 “我—立场—人/事情/观念”的关系中,我们如何做到客观。

    首先说如果立场是完全站在“我”这边的话(如下图),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

    我—立场—人/事情/观念的关系中,立场如果是完全靠近“”的,我就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维护自己和自己旧有的观念,认为对方都是错的。

    这样的看法和得出的结论全是带有偏见的。

    反之,如果立场完全站在“人/事情/观念”这边的话(如下图),“”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做法都是错的,就会完全否定自己。

    PS:这一句归功于甜甜的总结。

    所以,我认为中正的立场才是真正地客观。

    (如下图)

       只有站在中正的立场上,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原有的问题和新来的人/事情/观念,才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和问题,也能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和问题,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道理说起来都容易,但是要做到站在中正的立场上思考却很难,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但是这样做的好处多多:不仅能让自己在处理关系问题上游刃有余,还能加强人类独有的至高技能 —反思能力。

      因为不停总结、反思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最后,到了文章的重要部分:

      如何做到深度思考?

    其实方法不难,就是:不停地追问自己关于观念中的关键词。

      如果在过程中有某个部分不能解答,那说明自己在这个部分还不清晰,需要更多地梳理、学习,再去补充或修正。

      举个例子:

    “幸福是一种感知幸福的能力。”

      看到这个观念,开始抓取里面关键词:

      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幸福?什么是感知?依靠什么来感知?如何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

      在这个观念里,我理解的作者要说的是:

      幸福,是一种感觉,情绪,感知就是能够感觉、感受,作者认为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如果想掌握或提高这种能力,就需要提高感知力。

      在我看来,这个观念没错,但是我对幸福这个词有些其他想法:

    幸福——是遵从自身真实感受获得的满足感。

      因为我先设想了自己感到幸福的时刻:

      和爱的人在一起,是幸福;

      想念一个人的时候能够立刻见到他,是幸福;

      很疲惫的时候如果能够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是幸福;

      想吃蛋糕的时候能够马上吃到并得到满足,是幸福;

      和朋友分享自己的自我进步,是幸福;

      为了做成一件事全力以赴得完成了,是幸福......

      所以,要想幸福,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再尊重自己的感受去做想做的事,然后得到的满足感就是幸福。

    还有人说:“幸福的方法就是随时随地感受到当下的快乐。”

      这话也没错,但是“当下”是什么?又如何“活在当下“呢?

    当我这样问自己以后,就会思考:当下就是当前的时刻,活在当下的方法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时刻去感受它。比如我现在在台式电脑上打字:我感受到自己的大脑在思考,感受到自己的指尖触摸到键盘的感觉,我感受到此时盘腿坐在沙发上的皮肤,我感受到这时肚子因为呼吸带来的起伏,我感受到自己抬起手扶了扶镜框......我全身心地感受这个时刻,不去想过去和未来,不去想其他不相干的事,就是活在当下。

    类似的观念还有:“我们要爱自己”。

      那如何爱自己?什么又是爱?

    “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很重要。”

      那如何做出对的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

    这就是深度思考的方法。

    如果可以举一反三,文章里还包含了一部分自我反思和关系处理的方法。

    最后,谨用此文总结五月的思考时光。

    其他篇的小练笔后续会整理成文。

    文字 |  配图 | 道具 | 可可

    摄影 | 可可 帅帅

    思想指导老师 | 王碁(qi)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念的有点道理与深度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hi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