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次听到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时,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戏说:第一,这种1小时决定生死的情况并不存在;第二,爱因斯坦或许只是想通过这个类比告诉大家思考的重要性罢了。所以,看过之后点了个赞,也没当回事儿。
随着阅历的增加,越来越意识到他说这句话时是严肃的、认真的。当这个世界顶级的头脑把真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却把它当成了玩笑,想来真是愚蠢。
不是吗?有太多的生活教训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事实——思考力不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01
你以为的“思考”只是“习惯”
我们的生活由一次次的选择构成,小到点开手机、吃东西,大到择校、婚恋、换工作,每一次选择的背后都是自己思考力的体现。
然而我们总是在事前纠结,在事后感叹:为什么之前没想清楚,又做了一个不佳的选择呢?
事实上,这事儿不完全怪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知道大脑的运行规律的话,就明白问题所在了。
我们的大脑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偷懒”,在自然状态下,只要能简单做的就不会做复杂。
“思考”这件事对于大脑来讲是非常缓慢和耗能的,为了节省能量,大脑会把之前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保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当再次遇到该类问题时只要快速调用记忆就可以了,而不用重新思考。
这也是我们祖先在远古时代保护自己的方法,如果每次遇到老虎都要思考它到底危不危险,可能早就被吃掉了,但是调用记忆就简单多了,看到老虎拔腿就跑,生存的概率大大地增加。
长此以往,我们在生活中做过某事的忆回路也就逐渐形成了习惯,所以,大脑事实上很少在思考,而是调用记忆,或者说是利用习惯在做决策。
如果不作刻意分辨,面对每天做的那么多选择,我们会以为自己在思考,实则只是习惯而已。用习惯去生活,虽然省力,但若不刻意调整,必然难以精进。
最终,我们总是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事情全局和重点,而是习惯地一头扎进具体的过程和细节,前者需要动脑,费劲,后者不用思考,省力,就是这个逻辑。
03
怎样的思考才是有效的?
注重思考是好事,但不是所有的想事都是思考,比如“胡思乱想”和“想清楚”就是两码事,这也是很多人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
“胡思乱想”总是在情绪和关系上相互牵扯,在得与失上过多权衡,内耗严重,却对核心问题毫无促进作用。
比如,你希望自己能够早起,醒来后,却一直在被窝里纠结时间早晚、天气好坏、精力不支、衣物不齐……这不叫思考,只能是“胡思乱想”,要杜绝的,因为想再多也不会促进起床这件事。
而好的思考则有如下特点:
始终围绕问题的解决,即使暂时解决不了,也会推动问题解决;
始终向自己提问:最重要的是什么?多问几层,答案就出来了;
向核心困难进发,分解困难,逐个攻破;
总是能看到事情的意义,用认知驱动行为,而不是意志力;
让目标、安排、预案极其明确,不会让自己犹豫不决……
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被习惯驱动,而是被思考驱动。提升思考力,迎来更美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