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说:“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1.岁以后,孩子的习惯基本养成,性格也基本形成了,对世界有一定的认识,父母想管也管不着了,所以我们常常说教育要趁早。
最近听了李斌老师关于学习型家庭的介绍,很羡慕也很佩服他的家庭模式。父母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他们的女儿同样优秀,18岁的年纪有着独到的时间管理法则,可以从容地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信学习与成长是一辈子最美好的事情。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起来的。
班级群内的讨论前两天,班级家长共同学习了家校课程的开篇,内容充实,回应了当下家长情绪焦虑问题,也提到了穷养富养的本质,班级群内的讨论,发人深思。每位孩子背后都是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每一位老师对于孩子也都有着无限的憧憬,两类人群的本质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可为什么彼此之间有那么多的不理解呢?大概沟通与站位起了作用,我们很少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更多时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适度考虑对方,或是期望对方理解自己,这是人性。这时候如果沟通渠道关闭的话,那么不信任便会无限扩大,所以不论什么工作,什么角色,适度沟通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药。
现代家庭很辛苦,成年人的压力很大,除了工作需要投入精力外,孩子的教育也需要投入很多,除了常规的学校教育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有些孩子的周六日也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最起码不能在起跑线上落后了。我们班很多家长夫妻一方需要全职照顾孩子,从早晨六点起床收拾/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已经占据很大时间了,每天孩子放学后还需要送孩子去兴趣班,回家后辅导作业,各个群里打卡/签到/交作业等等,一晃眼十一二点了。整日忙的焦头烂额,对于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的家长更是如陀螺般不停打转,在这样高强度的输出中,情绪值已经很低了,稍有不慎情绪便会暴走。
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而真正给孩子增加负担的是家长因为压力而产生的情绪,以及带着情绪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人的情绪管理很重要,我们只顾着向远方奔走,而忘记停下脚步打量周围的美好,我们只顾赶路而不会总结,只有输出而无输入,然后在周而复始的蹉跎中度日,觉察到情绪然后立志下一次不可以重复,下一次还是没懂控制。学习与输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为了自身的平衡。
疫情之下,我参加了“flow学院共写人生小书的活动”,里面很多方法和工具都可以用来自我觉察,而在输入的过程中,你会有分享和输出的冲动,输出后会获得成就感,这份成就感会更加支持你去做输入这件事。而对孩子来说,父母输入的过程是他学习的过程,他会以父母为榜样。
关于情绪管理,是我需要突破的地方,情绪失控来源于期待和“应该”,“因为我的你的爸爸妈妈,所以我说的话你应该要听”。我是大人,我是老师,我是为你好,你【理所当然】要听我的。有这样的想法,本质上我们还是俯视孩子的,并没有把他们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而孩子敏锐的相信尊重与爱护他的大人。
我从杂志上学来的情绪管理建议,第一要则响应但不反应,深呼吸一口气或者改变主题 ,提醒自己要理智。第二要则,学会同理,专注于想要达到的积极目标。
最后附上李斌老师讲座的文字版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tSvTSF_dsq2bton2syKxw,微信公众号文章,关于学习型家庭的建立,打开一扇门,而后去践行才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