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定律说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真相比这个更加残酷。不过同时,我们也有更加强大的武器去改写这一幕。
1 惨状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句话是用来解释二八定律的,许多人都理解错了。
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斥着各种不如意,各种灰色和黑暗的事情、不幸的事件。可是因为全民娱乐的氛围,这些事情都被我们有意无意地抛在了脑后。
这两天总是走夜路,在省会都市的非CBD区,即使是22点之前也是人数稀少,刺耳的大卡车鸣笛声不时传来,好像在黑暗里沿着立交桥下边沿快飞的蝙蝠,带来凄厉的尖叫。大抵即使是在同一座城市,占地面积只有少部分的CBD,充斥着大部分人。而广袤的其他土地,却是门可罗雀。
我把这种少数引领多数的现象,统称为二八现象——20%的地区,占据着80%的资源。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乍一看,二八定律并不是很惨。十几亿人口,那么多人,就算是20%,那还有不少。
可是,历史上所有的难题看起来都不是很难,它难就难在是无数因素的层层加码。
在我们的日常中,这种二八现象也是司空见惯。它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一直熟视无睹。下面列举几个:
公司里80%的人工作能力不行,以至于我们在工作中很闹心。
80%的人仅仅满足于现状而不愿改变,硬凑合,比如上面这类人。
我们的学习工作时间里,80%都是无用功,以至于我们感叹于“你总是看起来很努力”这个热门的句子。
80%的人身体肯定有问题,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之所以你没感觉到,是因为你周围可能年轻人过多。但事实上,老龄潮的到来,会有更多的人需要医药救助。不信,请去医院看看挂号的长队。
80%的人的不健身,吃喝不健康,不运动。不信,请去查查中国乃至世界的肥胖率和疾病的低龄化现象。
80%的人对伴侣不甚满意。这方面原因一部分是对感情的经营,更多的是经济问题和欲望的管理问题。
80%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并不满足。如果不信,请看看教育领域多么红火,以至于早教班数钱的手都抽筋了。
80%的家长和孩子的教育环境、教育质量、教育效果都不行。现在的精英化教育在一二线城市如火如荼,强力的资本注入和中产阶层父母的忧虑,让教育更加两极分化。现在说二八开,可能都保守了。
80%的人接触的信息都是垃圾信息,看上几遍也就腻了。
80%的人会因各种问题和意外打断正常节奏。黑天鹅现象无处不在。
80%的人,实际上都可以算作“长得不好看”
反过来想,你也应该知道自己的处境了。
2 懦夫
以上的数据并不一定精确,但定性的描述也是很关键的,它可以让你清醒地看一眼你所处的环境。不管你决定要向上奋斗,还是想岁月静好,灌一下这碗毒鸡汤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有必要。稍微联想一下你身边的二八现象,有助于为你对未来的战略规划定一个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
早年流行一句话:不要拿战术的勤奋代替战略的懒惰,但我们恰恰用极少的时间去干那些重要且乏味的事情,而是能逃就逃。比如核心技能的训练,健身,对家人的付出等。重要的事情几乎都是乏味的,没有一件事可以痛痛快快做完,没有一门课可以痛痛快快用一句话讲完。速成,几乎等于速朽。
上学时候,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逃课。
上班时候,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辞职。
恋爱时候,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暧昧。
结婚之后,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做不到了。于是开始恐慌,有的人顶住压力,有的人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有的人负能量爆棚,更年期提前到来。
这一切都是逃避的结果。
霍老爷有篇文写的很好,让我们要做就做最难的事。在他看来,许多时候所谓曲线救国,不过是一种逃避。
诚哉斯言。
我们只用20%的工作时间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剩下时间都是机械的重复。该写报表写报表,该开会开会。
我们只用20%的时间去用心经营自己与伴侣、朋友的关系,剩下时间都是例行公事。该看电影看电影,该买礼物买礼物。
我们只用20%的时间去健身、培养良好的习惯,剩下时间都是大吃二喝,还爱用“热爱生活的吃货”来掩饰自己。
我们只用20%的时间去思考,我们没有完善的对未来的规划。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么200多个国家的战略规划局岂不是该解散?未来有一部分可以预知,有一部分不可以。立足已有的,分析有损耗的,进军未知的,仅此而已。
3 你只能玩儿命
这些年,马太效应也是个热门词汇了。《圣经》那句“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也是家喻户晓。
但其实,马太效应并没有给出一个直观的数据。我们不妨把这个比例设置为20%和80%。
我们已经气喘吁吁,在暴风雨的洗礼下好不容易守护住五分之一的资产,而老天似乎连这部分都要夺走。
我们已经富甲天下,美女如云,在金山银山的照耀下本来下决心要花大把钞票潇洒,而老天似乎还要给我送钱上门。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嗤之以鼻,这也有点危言耸听了吧。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巴菲特夸赞他让自己从大猩猩进化成了人。在查理的帮助下,巴菲特的投资回报曲线越来越漂亮,并将高回报保持了数十年之久。有一次,查理在演讲时说,自己会经常盼着自己在人生中载一个跟头,因为只有栽跟头,才能提高。你无法相信这句话是从一个八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老者口中说出的。但事实上,成功的人总有些相似点,我把这些相似点统称为底层能力。
开发底层代码的软件工程师是IT界最牛的,提供出行底层服务的小黄车是共享界最牛的,提供通信的底层服务的微信是app界最牛的,提供担保交易底层服务的支付宝是第三方支付界最牛的……你拥有的内核底层能力有多少,你的外在综合竞争力就有多强大。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底层能力之一,就是抗挫折能力。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找挫折——抗挫折——胜挫折能力。
查理没事儿找罪受的事儿,可不是独门绝技,许多人这么干过。
汉帝国的缔造者之一张良,是出生含着金钥匙的韩国贵族,本可以衣食无忧,却非要刺杀秦始皇。
诺兰导演下的《蝙蝠侠》里,蝙蝠侠是世界首富,本可以爽的一比,却非要为了解罪犯世界去蹲监狱,还差点被恐怖分子玩死。
他们疯了吗?
不,他们只是想多走几步,多上几个台阶。本可以靠才华、地位和脸蛋吃饭,却偏偏去吃亏,而且是吃大亏。
《道德经》有言: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想要得到点什么,你就得出血。想要出血,就要做好出血的准备。那些优雅的工作节奏,那些不费力的学习方式,在他们眼里就好比玩具一样可笑。他们也深知优雅带来的好处,但更知道优雅带来的坏处。优雅带来舒适,野蛮促成进化。
这帮牛人天天想提高自己,所以他们天天盼着自己摔跟头。一天不摔跟头,浑身难受。
《蝙蝠侠》最倾倒众生的一句台词是:
“我们为什么会摔跤?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让自己站起来”
Why do we fall ,Bruce?So we can learn to pick ourselves up.
4 放弃
跳出一个阶层去行动和思考,脱离原先阶层的藩篱,是很不容易的。
在对一个领域、一座城市很熟悉后,我们的眼睛就不会发光,每天机械式地完成任务,连吃饭睡觉都是例行公事,英文叫做routine,日常事务,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坐地铁时那种百无聊赖的身心状态。无奈而愤怒,转念一想又拉倒。
就如上文所说,我们每天都拿很少的时间去突破自己,总是曲线救国,不敢挑战最难的不分,而是做一些花式动作,最后被行家一招KO分分钟教你做人。这种例子多了去了。
因为突破自己,就是突破自己舒适区,简单来说就是放弃。放弃自己已有的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东西。相信我,那种滋味真的是很不好受。
几乎每一个人在第一次离开奶嘴后都会哭,第一次离开家去幼儿园都会哭,第一次遭受挫折也会无比沮丧,这是每一个生物的特点,趋利避害。但生物又是极其短视盲目的。
选择放弃,让渡自己一部分资源去拼一拼,才是最好的方式。天上没有下馅饼的时候,倒是可能会下刀子。
具体怎么做呢?有这么几个小套路。
我们的精力有限,但是任务又很艰巨。比较有效稳妥的办法是,每天都选择一个等长的时间段去干做实验,拿自己当小白鼠,突破自己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建议把这个时间段定在起床洗漱后的几个小时内。在这几个小时内,你不应该先去挑最艰难的任务二话不说开始干,而应该先留出3-5分钟思考:你想做的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什么?相信我,一开始你想到的都是些救火事件,就是必须急急忙忙完成,但是又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时候,你心里应该明白,在生命这么大的架构里,完不成这些救火事件会不会死?如果会死,最少完成多少会免死?
处理好看似唬人的事件顺序后,再开始处理那些投入较高,长期有益的优先顺序。这时候,你心里应该明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貌似可做可不做,但是如果不做自己迟早要后悔?
当你深入想时,你已经快要摔跤了。请停止无畏的思考,5分钟最多了。给自己定个倒计时,想个大概就行了。下午和明天随时调整,不必追求完美。
想明白这些问题后,我觉得你最起码对自己这一上午的任务的优先顺序有清晰的认识了——一部分救火事件放在下午做,一部分重点事件放在上午做。其他事件,能拖就拖。拖不了,就找别人或者用其他方式解决掉,速战速决。
这时候,你又认为自己把所有任务的优先级排好了,其实不然。
我们的工作性质、身体精力、自身心智模式的状况都并不乐观。规划做的再好,不过是理想情况,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是需要循序渐进。一开始挑最难的事情做,投入大,风险大,收益是最高的。但是一开始我们接受不了。
第一步,你上午的第一件事,应该挑第二难度的事情,用力做好它。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的身心会在比较吃力的状态下得到激发,并且任务难度不大不小,完成后状态尚可一战,士气正旺。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你就挑比较难,但尚可用80%的力气搞的定的任务先做。这样客观上你已经完成一件棘手的事,虽然有点疲,但心怀踊跃。
第二步,你认为可以做最难的了。这个思路是错的。
上午的第二个任务,应该挑选第三难度的事去做。因为你要为最难的事情养精蓄锐,稍微舒缓精力,让身心状态自然而然调整到最好,同时又不至于没有压力,突然松弛垮掉。身心状态并不能凭空造出来,而是要洞悉生理学心理学规律,通过巧妙的设计,一环扣一环,从而让他自然而然地达到巅峰,成为你实现目标的利刃。
所以,在进行完快乐的第三难度的事情后,我们要全力以赴,用最大的精力和投入去啃这块最难的硬骨头,燃烧你所有的血肉和精神,摒弃掉一切可能的阻碍,唤起你所有的援助和帮手,心狠手辣,不管是速战还是鏖战,都一鼓作气,咬牙死拼,寸土不让,打到乾坤变色,打到日月无光。为了做好这个任务,你应该最大程度延长这项任务的时间、最大程度准备这项任务的后勤:
啃硬骨头本来只需要100份精力,你就得给他留出500份精力。本来只需要1个助手,你就应该准备5个。本来只需要你坐镇指挥,动动嘴皮子,你就应该亲力亲为,汗撒第一线。
只有累到昏天黑地,才能笑到前仰后合。
第四步,站起来走一走,舒缓一下。准备发起总攻。仗都打完了还干什么?
仗是打不完的。人生的黑天鹅事件,一个接着一个。不过我说的总攻,并不一定是再啃硬骨头,也可能是思考一下写点东西,或者跟别人交流,或者去第一线再触碰些细节,或者单纯喝杯咖啡做点小杂事,清理些计划外事件。
到中午时,鸣金收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迅速地卸下重担,享受午餐。下午和晚上,明天和后天,今年和明年,无不如此。所需调整可能还会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就是如此。只是有一件事可能不如我们所愿:我们在工作中被打断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永远不能高效完成阶段性任务。这方面可能是自己身体素质原因、工作环境原因、自己软件建设的原因,那是另一个话题,希望大家多思考。这其实也可以放到第四步去思考,第四步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只有自己才知道巧克力是什么味道。
你有没有发现,这一套动作下来,就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
你本来急急忙忙,想做点救火事件,我让你放弃,去做最难的事。
你本来想做最难的事,我让你放弃,去做次难的事情。
你本来想做次难的事情,我让你放弃,去做第三难的事情。
你终于做完了第三难,又想放弃点东西了,我不让你放弃,把你往死里弄。
……
这种放弃的思路,本质是心法的切换,迅速的切换思路,切换方法,其疾如风。不停的变换,一点点打破自己心里的执着,一点点用实践去扭整、增强那些对的东西。然后再度放弃,这样你会在新的高度去审视、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众说纷纭,但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一直在不停地切换方位、切换战术、切换战略。别说敌人不知道他们下一步怎么做,连许多自己人恐怕也不知道。无招胜有招。
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根据地,说放弃就放弃。好不容易总结的城市武装暴动路线,说放弃就放弃。
为什么要放弃?因为你想要更多。
你也许听过很多个调整思路的故事,但是你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敢调整战略。
战略是根本啊,怎么能调整呢?敢调整吗?怎么能变动呢?只有毛泽东敢在抗大的演讲上说:我们要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一切固有思维都要一点一点地放弃掉,才能塑造真正的王者思维,而不是夜郎自大,纸上谈兵。
最后的鸡汤,留给巴菲特的一句话:
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5 复利法则
许多人都知道复利法则,尤其是读过查理芒格的人。但更多的人不能深入掌握这一行动思考利器。
我们喜欢寻找做事的方法、套路、规律,喜欢寻找路径。这甚至已经形成一种潮流,拉起了一队人马,这些人别的事不干,就喜欢找规律。
对这些人而言,找规律很爽,就像打游戏虐菜鸟一样乐趣无穷。这是一种新型的娱乐模式,看似高级,但实际上和八旗子弟喜欢斗蛐蛐、打野兔是一个档次,都是在追逐中享受寻找和收获的快感。毫无例外的,他们早已忘记了如何运用规律,而是单纯为寻找而寻找。古人有云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回头看来,到底什么是复利法则?无非是一条回报率非常高的曲线,类似于滚雪球的过程。
但是,知道这个并没有用,能发动复利法则的条件是什么?巴菲特说:
一,要有足够长的坡。
二,要有足够湿的雪。
那么在人生的长坡里,有哪些事物满足这些条件呢?
我想,有些事物只能满足一半,有的都能满足。
满足一半的:
技能的学习。
学历的提高。
伴侣的经营。
全满足的:
身体的锻炼和塑造。
心理的锻炼和塑造。
三观的迭代更新。
财产和资源的保持和重组。
为什么技能、学历不算是复利呢?因为他们不算稀缺资源。
你一直钻研某个业务,但总有比你更年轻更有活力的人跟你竞争,你拼不过的。你拥有哈佛大学博士的学历,但200多个国家的富人疯狂地往哈佛大学里塞人,过不了几年,博士也是遍地走。技能是市场说了算,学历是教育机构说了算,让别人说了算的东西,怎么能算稀缺资源呢?又怎么能发动起来复利法则?
伴侣关系的经营,也算是半个复利事件。因为你只能影响别人一段时间,影响不了一辈子。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早些年,发起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他总结说,一个人即使能力再强,要么很深刻地影响小部分人,要么很泛泛地影响所有人。我们自知没有伟人的能力和魅力,又怎么能奢求永远影响一个人呢?人是终极孤独的。连最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美帝,在拍好莱坞大片的时候,也知道让主角孤独地去探险、被虐、逆袭,而不是让别人去试图影响他,因为最深层伟大的力量,永远来自于自己。我们是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伴侣,但也要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
在结婚的前二十几年里,精心地经营家庭,是绝对的复利法则。但当儿女成家、自己退休之后,你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是很难适应这个世界的。年轻时习惯于依靠外物的问题,迟早要承担,跑不掉的。
为什么身心修炼、三观迭代、资源保持和重组是复利呢?因为他们算稀缺资源,也就是说,这些东西自己说了算,有独立自主的产权和使用权,摆脱了外界一切事物的压迫和束缚。
只有找到了这样一块自留地、根据地,试验田,你才能没有上限地疯狂进步,这种进步的幅度是令人惊叹的。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如果发动复利法则,你一开始的回报并不会很高,甚至比其他人要低。这是个后期发力的曲线。很有可能,你坚持不到高爆发的时期。足够长的坡,这个坡,就是人的寿命。那么,如何做呢?
一方面以短养长,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锻炼身心。
所谓一段养长,就是用半复利法则的事物收益,去养活那些光花钱不挣钱的长周期事物。用快收益高收益拨出来一部分去滋养那些后期发力的事物,就好比lol需要让前期英雄去抗揍,好给后期英雄争取时间空间。
复利法则的前期,苦的难以忍受。
复利法则的回报,大的难以忍受。
6 次第
凡事都要讲顺序。顺序二字,在佛家用“次第”这个词。次就是次序,第就是重要性。不要感觉这两个字很简单,这个词隐含的信息是:次序优先的,不一定很重要,有时候你必须先干次要的,再干重要的。反过来,有时候不起眼的末尾流程,反而最重要,只不过由于客观要求的限制放在了最后。
顺序和重要性是错位的。我们必须打开慧眼,寻找这些放错位的资源,让他们待在合适的位置上。
许多工作并不是一个接一个过来的,而是像蝙蝠一样呼啦一片飞过来,你只顾目瞪口呆,至于先抓哪个再抓哪个都不知道,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掉头逃跑。这种并列关系的处理,我们从上学开始就接触了很多,有许多门课程需要同时学,一门也不能落下。放到工作中,我们这门独门手艺就生疏了。其实,每一天乃至每一阶段的任务,都可以按照这个原理去做。
首先,要决定下来先做哪一个任务,然后分阴阳,怎么讲呢?就是把当前任务和与之前已经完成了的任务看做大小不同的两棵树。只要我们现在做的事达到旁边这颗大树的程度,平衡了,就算达到目标。然后就可以放下,来挑同样弱的任务来做。在学校学习时,我们经常连轴转,学一门课学完就学另一门课,就这么不断跳跃,最终都能学好。这固然得益于年轻人体力脑力好,但这种多线程的执行方式,也是大有裨益。
这里解释一下线程的概念。线程是计算机编程术语。不同任务来回跳转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至少执行一个原子操作后,才能跳转到下一个任务去执行。我们工作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这种“原子操作”。所谓原子操作,就是不允许被打断的操作,也就是最小单位的阶段性任务。比如写一篇文章,他可以分为写提纲、写正文、润色三个步骤,那么每一个步骤就是一个原子操作。你不能连提纲都没写完就跑过去学数学,那样不过是低效的努力。说是低效,其实是负效,因为你至少花费了时间成本。就这样塑造了“假装很努力”的效果。
在较小那颗任务树成长到和之前已完成任务树大小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切换到第三棵任务树去做了。就这样一直切换,直到三棵树一样大。然后,我们就得挑一个最艰难的任务,继续拼命去干。
这几棵树可能彼此有关也可能无关。有关,彼此间的联系就大一点,容易成长,借鉴经验。无关,那就寄希望于未来的跨界发展吧。其实,这并不是句空话。神剧《北平无战事》里,国民党的银行家方步亭在面对我方极其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时,这样评价周恩来总理:
你知道共产党的周恩来最喜欢干什么吗?就是下闲棋,烧冷灶。
貌似不相关的环节,目前看似没价值,却能在未来顶住半边天。下过象棋的都知道,小兵过了河,和半个车的作用也差不多,到最后往往是不起眼的棋子逼死了对方的老将。
其实,对于这几种任务高度相关时候,还有一个取巧的办法,就是挑选其中两棵树看做一个整体,看做一棵树,来继续按照强弱搭配平衡的思路去培养。就这么不断的迭代,最后横扫天下。
7 平衡
罗素说,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的身体、财富、家庭关系也是管理的千奇百怪的话,肯定是不会感到幸福的。有些人,不必拿这个当偷懒放纵的借口了。
古希腊的不单单哲学高超,对于医术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的养生智慧,精髓在“恰当”两个字。即使是热烈追求民主自由的爱琴海文明,也尤其看重生活中的平衡。
夫妻之间要注重平衡,工作生活要注意平衡,对生的理解和死的理解也要平衡。当你沉浸在一个世界中无法自拔之时,尤其要注意补充你的反面。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说法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做企业的诀窍之一,就是运用逆向思维低买高卖,这样不但可以抵御风险,更可以获取可观利润。
夏天热,要与冬天平衡,所以储备皮大衣。冬天冷,要与夏天平衡,所以储备短袖短裙。
事物的两方面,必须协调平衡,才能大步前进,否则容易扯着淡。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兵书《纪效新书》中写到:
既有精器而无精兵以用之,是谓徒费;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
有先进的武器但士兵军事素质差,是浪费。
有优秀的士兵但武器战斗性能差,是浪费。
一定要做到人剑合一的境界,才算最牛。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不是最贵的鞋最好,关键是要平衡。
举个例子,领先于时代的天才层出不穷,他们的精密巧妙的理论总是令后人惊叹不已,像上帝之眼一样散发着光芒。巴贝奇在19世纪已经用机械方式创造出计算机模型,详细的图纸、精巧的设计论文无出其右。遗憾的是,因为当时零件工艺精度不够,天才并没有看到计算机的问世。直到20世纪初期,一名美国的大学生在图书馆看到了这篇论文,惊为天人,并以此为准加入了电力概念,很快制作了出来。在二战期间,这个型号的计算机完成了大量精密的军事弹道和飞行轨迹、后勤补给计算,为美国乃至盟军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天才的理论,是一种能量。能量再大,没有材料的平衡,也无法前行。
真正的成功,必须材料和能量匹配。也就是实体和理论要在一个数量级、一个层次上。
现实中,有许多人因为单体技能和项目的优胜,获得了很大成功,但这并不长久。因为势力总是会向反方向转化的,强的会变弱。比如,你成功后,你的竞争者和部下、朋友会以正面反面的方式去阻挠你,让你变弱。你自己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让你自己变弱。
所以,长久来看,在完成阶段性胜利后,必须重新开辟第二战场,补充弱项。
三国大将吕蒙是泥腿子出身,在知道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后,重视与作战理论的平衡,终成一代大将,留下“刮目相看”的典故令人钦佩。
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书生出身,在被太平天国打的找不着北后,重视与具体实践的平衡,终成一代名臣,不但国共两党钦佩,更可贵的是家传数代,精英辈出,家无败子。
传统企业在成功后,会总结企业文化和扩张模板,用理论来使企业扩张的成本极小化;电商在互联网极大繁荣之后,知道开实体店;马云知道投资物流的重要性,小米更是全面开花,电视、加湿器、扫地机器人一起上阵;初中生在数学学好后就赶紧补习英语,否则他中考考不上重点高中。
但是更多企业在苦苦追寻转型之路,或者在追求巅峰的打拼路上。
8 进化
世界上充满了黑天鹅事件,你不知道哪一个小事件会彻底地使你偏离原来的轨道,也许坏也许好。虽然这种小概率事件的规律难以捉摸,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相当一部分黑天鹅事件,都直接和间接地与自己的身体心理状态有关,也就是说,是可控的。
人们的思维是受限的,受限于以往的经验。所以会特别干扰理性的判断。在《三国志》为代表的正史里,曹操其实是很善于判断的,总结起来是四个字:多谋善断。相反,老对手袁绍的评价也是四个字:多端寡要。人们看到这里,一般只会就他们一生的功业去分析一番,做事后诸葛亮,但很少有人联系他们官渡之战之前,同朝为官时候的经历背后所代表的东西。
曹操在中央的职位,类似于公安局长,主要负责治安管理工作。他一上任就是铁腕手段,专门治各种嚣张的富二代违法乱纪的问题。惩治起来皇亲国戚狠辣无比,还专门研制了“杀威棒”,给这帮公子哥开开小灶。于是很快收到了效果。而袁绍,就是效仿孟尝君的广纳天下贤能的套路。但其实,很多人不过是冲着袁绍的钱和地位来的,骗子多,这直接导致了后来他虽然有沮授和田丰这样的人才辅佐,但更多的都是百无一用的谋士。这帮谋士的噪音,会把精英的声音完全淹没,这也难怪袁绍会输。
但是,为何曹操会一上任就这么做呢?这可能与他的岗位熏陶有关,众所周知,古代的公安部门是有兵权的,崇尚实干,讲究暴力有效,直来直去。曹操在当上公安局长之前,肯定也没少接触刀枪棍棒、剿匪杀戮、流血死人的事情。从尸山血海走出来的老兵,看问题更能绕开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直捣黄龙。于是,年轻的孟德在一上任,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工作的重难点,就是那帮公子哥。于是,他调动全部的力量,拼了自己老命去干掉这些最大的敌人。可以想见,在带领部下冲击土匪窝和盗贼的时候,曹操必然是提刀冲锋在前,不皱眉头的。
但袁绍就要温和的多了。他只知道要利用自己的名望去招兵买马,但因为少了一线基层带兵人那种狠辣的劲儿,所以只养兵而不选兵,最后尾大不掉,体制臃肿,选了一票猪队友,安能不败?
狠辣的手段,最后支撑他走过了风风雨雨,统一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魏武扬鞭,文武全才,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那么,为什么曹操当初没有被黑天鹅事件打断呢?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全部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的身体状态,支撑了他走到最后。
在宋朝之前,所有的有识之士,都是文武双全。儒生剑履上殿比比皆是,有的还武艺高强,带兵有方。曹操身出太监宦门,从小就有点被鄙视的阴影,而努力习武就成了他发泄愤怒的方法。他擅长管理自己的愤怒,并有效引导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在寒冬漫天大雪中,他会经常想起自己被侮辱的事情,从而毅然爬出被窝雪中练剑。彻底的寒冷、痛苦、劳累、训练伤,逐渐融为一体,锻造出铁打的意志,更塑造出无比强大的身体素质。多数时候我们遭到挫折想要沮丧发火时,之所以忍不住,不是因为自己学问不够修养不够,而纯粹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强。一个病人,他有足够的体力去抵抗负面情绪的蔓延吗?很难。抵抗负面情绪,是一件体力活。也许,少年的曹操也遭遇过当年韩信胯下之辱的事,不过从结果来看,即使是面对袁绍等官n代的嘲弄,他也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这种愤怒他积攒起来,在上任公安局长之后一泻千里,为自己铺平道路立下大功。
而锻炼身体,并不能在健身房里练出来。所有高超的战斗技能,结实有用的肌肉,都是在大强度长时间的对抗中练出来的。也就是说,要真人PK。曹操练武,必然有陪练。想到后来曹操起兵,有曹家夏侯家那么多名将参与,这帮人里面,是否有儿时一起习武对练的玩伴、师兄弟呢?他们的背后,是否也有一位武功高超的师父在指点呢?英雄人物大多时候并不是独立地出现,而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有一个英雄人物,很多时候都有一堆英雄人物,按照这条线索去看,曹操的身体素质经过小时候的锻造,形成了果敢的性格和善断的优点,而小时候的对练者,形成了后来三国的名将。
但是,习武者有很多有个臭毛病,就是爱炫耀,爱堕落。不是沉迷好勇斗狠,就是沉迷美色。而曹操和那帮师兄弟,却得以在成长的关键期幸免。这不能不说,也是个小概率事件。严格的品德的自我管理,为曹操进入中央部门,接触帝国最高权力机构省去了许许多多的学费。
习武而能避免习武的臭毛病,曹操已经拥有习武的一流境界了。武侠小说里,真正的一流大侠,是不屑于动武的,也不靠武功去压迫普通人。所以,习武给孟德带来了身体的优势,同时又靠自律和文化的学习避免了习武的劣势。
说到底,还是身体。心理状态是依附于身体状态的,这也是现代科学实事求是的观点。
恶性小概率黑天鹅事件没有找上曹操,主要依赖于曹操的身体素质。所谓的运气,很多也是靠身体吸引过来的。现在流行说“所有的事业到最后都是拼体力”,其实,一直都是在拼体力。人家身体素质好,脑袋灵活,三个小时干完的,你需要一整天。干完活儿后,人家可以继续健身,从而把你彻彻底底地变成平庸80%的部分,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
当然,如果真的有什么不可抗力的黑天鹅事件,那就尽量用壮士断腕的战略去保全自己,丢车保帅。最令人扼腕的,不是英雄迟暮,而是英雄灰心。
看来,健身还是很重要的,这部分也体现在如今健身行业的红火。不过有一个误区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跑步就算健身了,攀岩、举杠铃、游泳、潜水也算健身了。但是实际上,在没有长时间大强度的对抗训练的情况下,这种健身,充其量只能算是健肉。最强的战士,他的肌肉也许不是最丰满的,个头也不是最大的,但总是能以狠辣的动作一招杀敌。他的训练方法,不是每天去健身房,而是上战场去完成任务、存活自己。至于那种“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纯属书生之见。真正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神枪手,一定是用敌人的血肉之躯喂出来的。在靶场个个打10环,在战场上有用吗?而且,也不一定非要神枪手不可,只要能消灭敌人、完成任务,就达到目的了。所以说,最快的方法,就是直面敌手。只有面对活生生的对手,才能逼迫你激发出最真切最强大最核心的能力,你学习到的东西是踏实有效的,你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即使是失败了,在下了赛场之后,你想的也是克敌制胜的实战方法,而不是去学花架子。
水浒传里,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第一次见史进,史进要单挑他,于是拿出各种花里胡哨的招式要打王进。王进只打出一招,史进直接就被打翻了。王进的评语是:这些招式只是好看,上阵无用。
后来,林冲被陷害路过柴进庄上,庄上的武师要跟林冲比武。武师冲过来,势头不可阻挡,威风凛凛,貌似要活吞了林冲。林冲看准要害,一棍打翻了他。那武师貌似是被抬走的,应该是腿骨骨折。
杨志在大名府比武时,也有这种特点。和一名名将马上作战,两人穿着黑色衣服,各拿一杆蘸着石灰的木枪,骑马来回打斗。打到最后,对手的衣服都变白了,杨志的衣服只有两处是白色的。杨志是杨家将之后,从小学的本领都是战场上的精华,对手则从小在深宅大院长大,谁胜谁负,一目了然。梁山108好汉的辉煌,也是被长年征战、真刀真枪的方腊军所终结,因为对手也是尸山血海里归来的勇士,而之前的对手,大多没有一招毙命的本事。
一切一招毙命的招式,都是貌似不狠辣,其实骨子里是最狠辣的。
这种必杀技,是在长期积累对抗中,根据自身特点,摸索出来的,并且还在不断更新。代价是无数的伤口、血和泪。
只有痛彻骨髓,才能通达大道。
讲完了故事和大道理,具体我们怎么做呢?
结合二八定律,我们可以说,理想的情况是:用20%的精力去干那些举杠铃、跑步等温和的项目,用80%的精力去干那些浑身发热、眼里冒火的激烈对抗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反倒是要倒过来,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一辈子从事的都是100%温和型工作和项目。
一旦你长期从事温和型工作,没有敌人的刺激,下一个被收拾的,肯定是你。只是我不知道在未来打败你的,是活生生的人还是人工智能。
所以,我们应该逐渐提升激烈对抗项目的重视程度,直到达到80%。
具体来说,就是给自己找对手,活生生的对手。因为对手是有血有肉,有情绪的,能激发你生物的本能。武功大师没有靠打木桩子打成大师的,一定是对练,甚至是群殴。
在现代社会,自然没法去参加华山论剑之类的项目了,所以,时不时参加比赛,是很重要的。比赛中,你会不自觉地凝聚起自己的身心。
有人喜欢考试,但是考试是没有对手的,你学到的那些东西,花架子太多,上阵无用,碰见老手就是个见光死。
尽量去参加血淋淋的比赛,尽量多参加比赛,尽量同一时间参加多个比赛,把自己放到无所依靠、四面楚歌、群敌逼迫、进退维艰的地步,这样来激发自己的最大潜力。
当然,实在是身心受不了,那就去参加考试,至少不要每天在学校公司看书、做领导交给的任务,混吃等死。
身心如果真的应付不了比赛,在参加考试的同时,也应该狠狠地练自己的身体。尽量去参加对抗性项目,比如篮球、跆拳道。
如果这个还受不了,就先去跑步、举杠铃,每天不要练太多,主要是打基础,主要是看总量。
跑步也跑不动的,就每天走路。
走路也走不动的,一方面吃药调整自己,一方面关掉手机、电视、电脑,回家早睡早起,重新开始。
这种顺序进行下去的话,开头是比较轻松的,但在中间阶段会特别的艰难。因为在中间阶段,你的惰性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你的旧思维会发疯一样地反扑,让你回到以前的道路上来。你会迷茫,你会愤怒,你甚至会骄傲自满,认为已经完成了突破自己的使命,从而放纵自己,跌的比以前还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个时候,新旧力量是持平的,所以就会长期处于对峙状态,谁也打不过谁。就这篇文章来说,大概就是参加考试所付出的精力和参加比赛所付出的精力持平的时候、温和型项目和激烈对抗型项目所需精力持平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把他熬过去,总有一天会熬过去的。因为你是在不断提高,在以前的努力得到外界的回报后, 你的自信会持续增强。你能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一鼓作气突破瓶颈期。
突破瓶颈期的方法,众说纷纭。在我看来,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笨的办法:重复。重复3遍可能不够,我们最起码应该重复6遍。重复,但不是机械式的重复。你可以试探性地尝试挑战,慢慢加大难度强度。不论成败,都通过不断总结复盘来想清楚自己失败在哪里,用数据来为自己指明方向。就这么完整地重复6轮比赛+考试的组合,那么你的大多数疑问都会在实践中得到答案,而不是去翻书。在这过程中,你会感觉无比的难受、纠结、怀疑。你要做的应该是去把从前和现在所需要掌握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血肉和骨头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怎么讲呢?拿读书举例,一般人要掌握一门学科,就会去看书。但是,掌握知识是万万不能只靠看书的。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学者,无一例外都不是光靠两眼看书来成就的,他们都拿起笔写笔记、圈点,最后书都涂的黑乎乎的;他们都把书背了下来;他们都把书抄了一遍又一遍;他们都把书烧了;他们都把书撕成小条随身携带;他们甚至都一不小心把书吃下去了;他们拿书做枕头,他们拿书当娱乐工具,他们把书画成图、说成演讲、做成事情;他们拿书和别人交流思考。只有把上述所有方法用到极致,你才能掌握一门学科,光看书是不够的。而那些非看书的方法用到极致,就是所谓的融入血肉骨髓,融入自己的生命了。瓶颈永远不是别人的瓶颈,而是自己的。既然自己说了算,那么就可以打破他。只是,在这过程中,要防止恶性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具体做法,参看上文曹操对身心的修炼。
这也许是最完整的职场进化路线了,也许,还可以把原理部分移植到其他方面。
前传:黑天鹅事件
二八定律之所以塑造了当代的世界,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将会写一篇关于黑天鹅理论的文章,来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