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熹论“气”

朱熹论“气”

作者: 大龙10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18:04 被阅读0次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
ISBN:9787559605825


一、“气”

朱子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Xing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Xing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朱熹认为:如果存在于外界的只是“理”,那么世界只是一个“形而上”的世界。但是,我们的外部世界还有物质世界,这是由于在“气”之上还加上有“理”的模式。

  任何个别事物乃是气的凝聚,但这个别事物不是独立自存的,他还是一类事物中的一分子。作为一类事物中的一分子,它不仅是气的一般性的凝聚,而是按照这类事物的理的模式而凝聚的。这就是何以任何时候气的凝聚总有理在其中。


1、关于理和气孰先孰后

  朱熹的中心思想是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因为时间和气是同时存在的,若没有气,便没有时间,因此不能说“‘明日’有是气”。

  另一方面,理是永恒的,永恒进入时间,又超越时间,因此,把理说成在气(时间)之后“开始存在”乃是荒谬的,因此提出“理和气孰先孰后”的问题,在宇宙本体论上是没有意义的。

2、理和气之间,哪一个是“第一推动力”?

  理不能成为“第一推动力”。因为理自身“缺少意志和设计,从而没有创造力”。但理的自身虽然不动,在它的“纯净、虚空又广阔的世界”里,有“动静之理”,它们是理,动之理本身并不动,正如静之理本身并不静。气一旦“禀受”了动静之理,它就开始“动”或“静”,气之动者称为“阳”,气之静者称为“阴”。

  按照朱熹的解释,中国宇宙论的二元因素就是这样来的。他说:“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

  因此,太极如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神,虽不动,却是万物的推动者。

  阴阳相交,生出五行,由此而生成万物。朱熹的宇宙论对周敦颐和邵雍的理论的一大部分都是赞同的。

相关文章

  • 《晴耕雨读》第3期:卜道成《朱熹和他的前辈们》

    -1- 关于本书 外国人写中国的哲学,浅处尚可,深处便如隔岸观火。 此书谓朱熹生成论是“理”、“气”二元结构。朱熹...

  • 2018-06-05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气不同,...

  • 道不远人,重在唤醒

    ——读《朱熹:论为学与读书》 其实印象中不太喜欢朱熹, 主要是被那句“存天理灭人欲”给吓的,还有...

  • 朱熹外传(17)

    “禀气”之理 朱熹这一套“禀气于天”的谬论,实际上是孔子“受命于天”的翻版。 朱熹自己也认可这种渊源关系:“先圣说...

  • 粉碎虚空

    朱熹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朱熹认为形而上为先,决定形而下的万物。但所谓物极...

  • 2018-03-12

    朱熹的古兰是泽兰论推理不能成立 朱熹针对《离骚》中的“兰”在《楚辞辩证》中专门写了一段文字进行辨证,其文曰: 兰蕙...

  • 论气

    平日多争气,再来说时气。 不去生闲气,和人少斗气。

  • 论“气”

    胸中有书气自华,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一句诗,而我更相信,气,才是韵动一切的源泉。 倘若心如止水,没有执念,是否能更接...

  • 论“气”

    人非圣贤,孰能无“气”。气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功夫。 苏轼曾说过“夫天下有大勇者...

  • 气论

    气,到底何为气?中医里的气,真真难以言明。近来两月读四圣心源数遍,又旁读他著,稍有所得。教材里有言阳气、精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熹论“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sv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