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作者: YouCore_框架的力量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5:34 被阅读36次

    文 / 王世民

    YouCore创始人丨知乎专栏《框架的力量》

    1

    若没有春秋末期,孔子推行有教无类,普通平民还能不能接触到文字知识?

    若没有隋唐时期,朝廷推行科举制度,普通平民还能不能进私塾学习儒家经典?

    若没有近现代,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普通平民还能不能系统地学习知识?

    孔子之前的中国,只有贵族才能学习,文盲率高达99%;自隋唐科举以来,除宋朝号称有20%的人口识字外,大多数朝代的文盲率都在90%以上;1949年,新中国扫盲前,文盲率是80%。


    知识的入口曾经非常稀缺,因此教育的最主要的价值就是传播知识。

    这也是为何,我们对好老师的评价往往是“学富五车”。

    因为对一个普通人而言,这位老师可能是他这辈子接触知识的唯一入口了,如果能够碰到一位“学富五车”的老师,那就意味着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反之,所能吸收的知识就很受限了。

    所以,我们在阅读历史典籍时,往往可以看到追随老师一生的弟子:颜回追随孔子26年,直至先孔子而去;王畿和钱德洪放弃科举,终身追随王阳明,直至王阳明去世。


    2

    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知识传播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和广泛,甚至说有点泛滥。

    玄奘为研究佛经,需要西行五万里,经历九死一生,才抵达印度的那烂陀寺,求得当时的500多部经书。

    但现在的我,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就能读到从古至今、从印度到中国、到日本、到泰国、到不丹,所有一切国家的佛教经书。

    马可·波罗历时四年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在中国大陆游历17年,方有了《马可·波罗》游记。给当时的欧洲人,带来了中国元朝时的地理、人文、商业知识,促进了思想思潮的变革。

    现在的我,打开Google地图,就能轻松遍览全球,并且能看到当地的实时新闻。

    颜回、王畿、钱德洪需要一生伴随在老师左右,方能听到老师的授课和教诲。

    现在的我,登录Coursera,就可以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名校精品课程,还能够随时向老师提问,甚至实时交流。

    在知识入口变得简单,知识传播变得泛滥的时候,教育原先承载的知识唯一入口功能正在快速丢失。

    当传播知识不再是教育的主要价值时,那么教育独一无二的价值又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又该是什么?

    3

    2016年,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有一场演讲火了,这场演讲就是新东方四六级培训老师董仲蠡的《教育的意义》。

    这场演说真的很精彩,小董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但可惜的是,小董老师并没能看到教育的本质。

    这篇演讲中有一段,小董老师说有一刻,他在做“教育”:

    有一次我讲四级翻译,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我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自豪感爆棚。

    就在这时,底下有一个女生直接质问我: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考试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我自认为也算伶牙俐齿,但是在这个时刻,我竟无言以对。

    是的,她说的对,没用,不能提分。

    但是亲爱的同学,我并没有浪费你的时间。因为刚刚这一刻,我没有在教你考试,我是在做教育。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对小董老师说一声,你这是在教学,而不是在做教育!

    在四级考试的翻译课上,讲这些美轮美奂的翻译,换了我在现场,也会质问你:你讲这些有什么用?

    这些随处可得的知识,我为何一定要花时间在一堂四级考试辅导课上听?

    你的手舞足蹈,是满足了你的炫耀式讲课,还是对我有了改变?

    真正的“教育”,不是从传授考试技巧,转为传授人文知识而已。

    在2010年,中国的文盲率已经降到了4.08%;在2012年,Cousera开启了知识网络传播;在2015年,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知识网红泛滥的时候,传播知识不应当再是教育的主要价值,无论是考试知识,还是人文知识!

    4

    教育的本质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关于治学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知识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学之”的机会至关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传授知识。

    但在信息和知识泛滥的今天,治学的侧重点应该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博士说,小孩的学习要尽早开始,最好在娘胎就开始;但又有德国的专家说,小孩三岁前不要学习数理知识,会影响小孩大脑神经元的正常发育。

    有博士说,大脑分为左右脑,要从小开发娃娃的右脑,做全脑学习;但又有博士说,哪有什么左右脑的划分,很多功能都是左右脑共同运作的,而且每个人的大脑区域控制的功能都不同。

    这些信息,你搜索大脑开发就会扑面而来,而且每个都言之凿凿。


    请问,你信哪个?

    因此,这个时代的治学不缺“博学之”,一切的知识都唾手可得。

    需要你“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也就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以明辨是非;需要你“笃行之”,也就是要能改变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而教育,就是要引导人独立思考、帮助人实现行为改变,这就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本质所在

    5

    一切不能实现行为改变的学习,都是“伪学习”。

    同样,一切不能实现行为改变的教育,都是“伪教育”

    其实,对“实现行为改变”的这个教育本质,在生存和生活层面上,人类一直都在践行,而且做得很好。


    在生存层面上,大自然通过生与死的反馈,很好地教育了我们。面对危险,我们的肾上腺素会立即上升、心跳加快、肌肉紧绷,时刻准备逃跑;面对美味的奶油,我们的唾液会不自然地分泌,喉咙开始吞咽。

    在生活层面上,家庭通过亲朋好友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我们。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每个人的生活行为都不自觉地被家庭环境所塑造。

    但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教育却忽视了“行为改变”这个本质

    在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关心的是知识的灌输,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也是分数。一个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三好学生、就是优秀的。

    在大学,摆脱了高考枷锁后,没有了知识的灌输,取而代之是教授和讲师们的漫不经心,是大学生们的敷衍了事。

    很少有人去关心,教育是否帮学生真正改变了行为,养成了可让他们受益终身的习惯。

    6

    那到底做怎样才能践行教育的本质呢,帮学生实现行为的改变呢?

    方法其实一点都不高深,只要用心,做到下面两点就可以。

    第一点:创造重复运用的环境

    知识是唾手可得了,但落实到行动上却不是那么容易。

    举个例子,YouCore所有新入职的同学,都会被要求在入职前听一听《3大必备职场表达术》。

    在入职当天,当我请他(她)们分享听了这个课的心得时,每个人都会说:对说话要“讲三点”这个印象很深。但是,几乎没有人在分享心得时,会说“我主要分享三点”。

    所有人依然是按照原先的表达习惯,用“然后”、“还有”来连接所有的要点,而不是第一、第二、第三。

    就是这么一个毫无理解障碍、也很有意愿去践行的“讲三点”,因为缺少重复练习的环境,也形成不了表达习惯。

    因此,在YouCore,我们会给新同学创造多个“讲三点”的场合,比如每日例会回顾工作、汇报阶段工作、给同事做分享、参加公司的演讲俱乐部等等。

    有了这个重复运用的环境,一般情况下2到4周后,所有人就形成“讲三点”的习惯了。

    第二点:即时反馈

    能否形成行为改变,除了有一个重复运用的环境,还必须有一个即时反馈的机制。

    否则一个错误的行为,重复运用1万遍,也依然不会有任何改变。

    还以YouCore新同学练习“讲三点”为例。在每日例会回顾工作时,如果他(她)一开口,没有说接下来准备讲几点,我们就会打断,让他(她)重新组织好要点后,再说是讲2点、还是3点,还是4点。

    如果没有这个即时反馈,哪怕我们创造再多的重复运用环境,也没有办法帮他们改变行为,形成讲三点的习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tixftx.html